王丹
善事者举新:敢啃“硬骨头”,先行先试驶入“快车道”
目标的实现,在于落实,更在于突破。创新工作,重点难点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决策出台之初,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成为我省人社工作亟待突破的第一道关卡。
重心下移,通过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用、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积极解决基层平台人财物不足。部门职能转变作风,行政职权由300余项清理减少到96项,行政审批由14项减少到3项。
全新的发展之略,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
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开展20多项工作试点,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把曾经为改革作出“牺牲”的25万余名“五七家属工”纳入养老保险,为40万名国企改制社保并轨试点解除劳动关系人员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将14万名“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统筹管理,把一批早期改制困难国企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
“如果没有多项优惠政策扶持,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这些帮助对大学生初始创业的意义巨大。”张艳宇当初敢于怀揣700元现金创业,靠的是我省优惠的创业政策。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由最初的苦丁香电脑工作室发展成长为10多个相互关联的企业。2012年,他成立的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园,带动了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创新政策,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创新引领计划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计划,完善小额贷款担保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解决高校毕业生贷款“反担保”问题。组织开展了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创业型城市建设等8项试点工作。
只争朝夕的高昂姿态,唤出改革创新的精气神。由此一连串可圈可点的“第一”扑面而来——
实施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集中开发建设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省份;在全国率先实施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启动医保医药服务网络实时监控系统,率先实施了医保医师管理制度;率先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完善人社统计分析制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多项工作在国家介绍经验……
越来越多富有吉林特色的创新做法不断涌现,在实践中诠释着科学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