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5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总量提质、分量提速,紧紧围绕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构建“三区统筹”格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突出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化率4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一)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围绕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农业、水利、交通、市政、能源、环保、服务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化创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围绕构建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改善民生;围绕建设和谐友好的现代生态文明体系,加强环境治理,发展生态经济;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镇化和工业化融合,推动产城一体;围绕补服务业短板,创新供给激活消费需求,培育养老健康家政、信息、绿色、住房、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
(二)增强投资和消费双拉动,统筹“三驾马车”协调发力。
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今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693项,年度投资2008亿元。优化投资结构,鼓励引导资金特别是社会资本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突出抓好今年和“十三五”初期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升级和扩大消费需求。培育引导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热点,扩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升级旅游休闲消费,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推动内贸流通转型升级,扩大和完善销售网络。推进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重点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提高出口贡献率。加强服务,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市场,促进对外贸易扩量提质。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加工贸易产业园区,打造南宁、北海、钦州、梧州等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做实边境贸易,引导边境经济从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变。
(三)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公路方面。加快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着力打通省际通道,力争梧州至贵港、马山至平果、来宾至马山、灌阳至凤凰、柳州至武宣5条高速公路主体建成,新增里程597公里,新增6个县通高速公路,通达86个县(市、区),通达率79%。开工贵港至隆安、乐业至百色、南宁经钦州至防城港段改扩建、崇左至水口以及南宁吴圩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建成一、二级公路1000公里以上,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
铁路方面。竣工投产云桂高铁南宁至百色段、湘桂铁路柳南段电气化改造项目,高铁通达11个市。开工合浦至湛江、柳州至梧州、柳州站站房扩建项目,加快规划建设贵阳至南宁客运专线。推进洛湛铁路永州至玉林段扩能、南昆铁路百色至威舍段增建二线、焦柳铁路怀化至柳州段电气化、南宁至凭祥铁路扩能等项目前期工作,建设钦州保税港区铁路集装箱办理站。
水运方面。北部湾港开工铁山港区航道疏浚二期和西港区北暮作业区7-8号泊位等项目,建设钦州港30万吨级进港支航道和金鼓江航道,建成中石化北海炼化项目石化码头、国投钦州煤炭码头等,推进钦州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防城港40万吨级码头及航道前期工作。增开北部湾港至东盟国家班轮航线,增加远洋班轮挂靠。西江黄金水道加快贵港航运枢纽二线船闸等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崇左港将军岭作业区一期、百色田东港祥周作业区一期等项目,开工西津二线船闸和贵港华电码头等项目。
民航方面。新开工梧州机场迁建、柳州机场航站楼扩建和南宁伶俐、桂林兴安等通用机场项目,加快建设桂林机场T2航站楼,积极推进若干通用机场的规划建设。加大通往东盟国家和国内重点城市的航班密度。
能源方面。加快建设鹿寨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防城港电厂二期、钦州电厂二期扩建、合山电厂上大压小第二台机组、神华国华广投北海电厂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红沙核电一期1号机组及一批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发展生物质、沼气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骨干输电线路和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推进500千伏金中直流工程。抓好红沙核电二期、钦州热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
水利方面。加快建设大藤峡和老口、邕宁水利枢纽、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一期等项目。完成农田水利灌溉渠道防渗配套7500公里,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50万亩。力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工300座、完工250座,建成河堤及护岸工程200公里。
(四)大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加快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石化、冶金、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实施铝、糖等产业“二次创业”。支持打造碳酸钙低碳产业链。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及飞机制造、北斗卫星及应用、机器人、3D打印、地理信息等高端产业,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融合。抓好柳州新增40万辆乘用车和20万辆电动汽车、防城港钢铁基地冷轧热轧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园区转型发展,加快30个产城互动试点园区建设。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制定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重点谋划和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新型专业市场、创意与文化、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商务、健康养生养老、教育、旅游休闲等九大类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服务业百项重点工程。发展冷链物流等现代流通业态。规划设立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推进“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万村”活动。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抓好南宁万达茂、桂林万达文旅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和重大旅游设施建设,加大力度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质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等金融奖补政策资金2亿元。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家以上。抓好农业基础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抓好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技术展示等基地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自治区安排22.32亿元建设8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推进南菜北运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实施好“广西特产行销全国”活动。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开展清洁化标准化生态养殖。提升发展海洋渔业。建设中国-东盟海上渔业走廊。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工业创新发展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35%。加快构建公开统一的自治区科技管理平台。抓好汽车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促进中小微企业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高新化发展。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和质检中心。深入实施质量强桂战略。培养引进多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五)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构建和谐友好的现代生态文明体系。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本级安排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14.47亿元,推进城镇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加强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建设改造和治理。推进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供水、湿地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型生态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科技专项行动。创建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
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施节能减排降碳工程。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上“两高一剩”项目。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力度,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西江流域水环境和北部湾海洋生态保护治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九洲江等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治,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补偿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自治区本级安排14.64亿元推进“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全面开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