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3】

2015年01月14日09:4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

热点7.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

入选理由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对中国和东亚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甲午战争,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变革,也有利于明晰日本历史的转折和东亚历史进程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目前研究情况大致如下:⒈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形势研究。学者们分析了甲午战争爆发时的世界局势,中国国内政治体制落后,中国和藩属国朝贡体系的变化,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战略战备计划等形势,论证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驳斥了甲午战争突发论。⒉甲午战争军事情况研究。涉及甲午战争中中日军事力量、战略、战术的比较,清朝陆海军的评价,甲午战争的情报问题。总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原因。⒊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学者们着重分析了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国力、政治体制、经济形势、思想文化等的冲击和长远影响。面对新形势,总结战争经验、吸取教训尤为重要,诸如发展国力、杜绝腐败、实现强国梦想,避免战争,减少战争带来的人类灾难等等,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的思考。⒋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进程的影响。甲午战争使中朝宗藩关系终结,日本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心理基础、意识形态、对世界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欧美和日本等在华势力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俄争夺朝鲜,中朝两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专家点评

1894年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以及东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的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进一步加深。战争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正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孙中山发起成立“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从此,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谋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日本借助甲午战争的胜利,尤其是向中国掠夺的巨额赔款,迅速走向了向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取代西方殖民者成为中国和东亚各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铭记历史,才能面向未来,更加珍惜世界和平。

(点评人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热点8.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

入选理由 在养老保障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主要以资金制度为研究对象,而对服务机制探讨不够充分。在当前养老保障资金制度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如何在老龄化背景下,通过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来增强养老资源的可及性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研究议题主要包括:⒈澄清对养老服务的认识误区。基于实地调研,学者们主要澄清了“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将社区养老等同于机构养老”“将机构养老等同于市场化养老”等误区;⒉考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教训。重点总结了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养老服务构建的经验与教训。⒊完善养老服务结构体系。重点探讨了三类养老服务方式的功能定位、互动配合、协同推进等内容。⒋优化养老服务责任体系。以传统“孝道”文化为基础,着眼于政府、社会、国民个人等主体在养老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中的责任分割,具体勾勒了政府财政、社会组织、民间资本、家庭与个人的责任内容、承责路径和方式。

● 专家点评

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服务需求巨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紧迫而繁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界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集中且深入地研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其优化,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而且其中的不少研究成果已经在养老服务的实践中得到转化。当然,这一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特别是需要开阔视野,将养老服务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予以研究。如联系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究资金与服务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研究有助于养老服务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多部门合力机制,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来建设并优化养老服务网络体系,按照依法治国的理念明晰养老服务责任体系,等等。我们期待着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点评人童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热点9.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招生考试制度的理性探究

入选理由 以高考和中考为代表的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不仅关涉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而且对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对社会人才选拔和个体成长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既是受公众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又是学界十分重视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与教育政策研究的学术交汇点。学者们基于以往的实践变革和理论探究,在2014年聚焦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⒈在继续探讨招生考试制度之社会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招考制度改革的育人价值,更加关注其对学生成长、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导向与激励。除了强调国家的政策性推动外,还强调高校招生考试的自主权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此破解招考难题,才能更好地将万千学子争过的“独木桥”变成合理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学习、维护公平公正的“立交桥”。⒉反思自主招生与异地高考政策,借鉴历史经验和国外人才选拔方式,提出高校要引入多元化的评价、选拔和录取机制,实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学招生录取与综合素质评价的“三位一体”,并建构理论模型为政策实践提供有效路径。⒊针对生源渠道差异(尤其是基础教育质量差异)和名额分配制度(如分省定额制)等的利弊及其原因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严控部属高校属地招生计划比例,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的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或在遵循国家利益最大化、兼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以及生源多样化等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分层调控的办法。⒋针对考试科目能否选择、考试能否一年多次、文理是否分科、是否加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是否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等具体问题展开学理探索。

● 专家点评

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人们常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高考改革的敏感和复杂。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招生制度,对提升文化教育水准、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改革不仅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且经常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有充分理由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作为2014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这次改革是恢复高考37年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对于高考这么一项影响重大、万众瞩目的重要制度,2014年是一个转折点,以往新闻报道多、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一般议论多、深入分析相对较少,零星探讨多、系统研究相对较少这种“三多三少”的局面开始改变。

(点评人刘海峰,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教授)

热点10.边疆民族问题研究

入选理由 边疆民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与中国区域经济政治地位发展的变化,边疆民族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在学术界也引起广泛争论。关于边疆民族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⒈从理论层面深刻阐述了边疆、民族、民族关系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知识范式与理论模式,为国家解决边疆民族问题提供智力支持;⒉从历史的角度,主要是从边疆地区社会史及国家历史观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边疆问题的历史脉络以及过去历朝各代的边疆政策实践;⒊从现实的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等多方面,观察边疆地区民族问题的现状,总结有益的地方经验,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⒋跨学科的参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已不再局限于民族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研究、政治学等学科,都从不同维度呈现这个问题,为边疆问题的学术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带来了新的观点与见解,从而深化了对于边疆民族问题的学术理解与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的引导性作用。

● 专家点评

解读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律与历代治理边疆的成败得失,阐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并为民族团结提供学理依据,为解决边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凸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凡此种种,均呼唤着新的边疆研究范式的登场。本年度的边疆民族问题研究既是对边疆现实情势的回应,也是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的深化及再开拓。

(点评人于逢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