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年轻的观众,沪剧才能永远年轻
茅善玉成名很早,唱了几十年沪剧的她,说起创新依然透着一股子冲劲和拼劲。但她也有担忧。单从创作团队来讲,现在的上海沪剧院有3位编剧、一位导演。而在沪剧最为繁盛的20世纪80年代,上海沪剧院有16位编剧、10位导演。
“大力推广普通话之后,很多上海孩子都不会讲上海话了,沪剧随之被边缘化。”茅善玉感慨。上海沪剧院一年170多场演出里,100多场是在郊区。台下观众,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沪剧人才也面临青黄不接。
失落是有的,但茅善玉坚信,沪剧有她的田野,有她的土壤,只要不抛弃沪剧的传统,沪剧就不会死。
21岁的韩朝群在上海戏校学了5年沪剧,2011年毕业后,与26个同学一起进了上海沪剧院,剧院为他们成立了上海戏曲院团里唯一的青年演员团。尽管“收入只够自己吃饱”,但他很淡然:“我喜欢沪剧,如果可以,我会一直唱下去。”
“闭上眼睛仔细听,沪剧的小调都那么舒缓动听。”韩朝群说。他告诉记者,自己最爱演的是老戏《庵堂相会》。“沪剧没什么门槛,票友都可以演。我们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轻声哼。你唱这一段,他就知道下一句是什么,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这几年,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团排演了《胡锦初借妻》《大雷雨》《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红灯记》《魂断蓝桥》等全本传统和新编大戏,部分演员还赴京参加经典剧目《雷雨》演出。1995年出生的洪豆豆,被人昵称为“小四凤”,摘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新人配角奖。茅善玉说,为了让这些年轻人有时间停下来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沪剧院将今年定为青年演员团的“传承年、学习年”,让老师们给青年演员传戏,11位名师收了12位徒弟。“把传统戏都保留下来,以后再请好的导演把戏重新打磨后再推出,使老戏新演,常演常新。”
沪剧承载着方言文化。今年6月,上海沪剧院还办起了沪语训练营,演员们教感兴趣的孩子学沪语。茅善玉说,她和同事们还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中小学和大学,让孩子们从小爱上沪剧,让年轻的观众坐下来看沪剧。“有了年轻的观众,沪剧才能永远年轻。”(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