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矛盾出路在哪里
对于县乡政府而言,依法行政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考验,但这一关不能不过。当下,征地、拆迁、环保、移民、信访等领域,由于违法行政,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已成为矛盾焦点,当首先纳入法治轨道加以解决。
严惩土地、环境等领域违法行为
征地、拆迁等涉及土地的行政行为,是基层矛盾的集中爆发点。实际上,在这一领域并非缺少法律法规,除少部分需要修改完善外,大部分都是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以征地为例,按照法律规定,县级政府必须在取得国家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土地“占补平衡”要求等前提下,发布征地公告、确定征地补偿方案,明确征收土地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内容,并在得到村民认可、完成相关补偿后,才可进行征地。
但现实中,不少地方打着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的旗号,大肆“圈占”耕地,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避开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程序,严重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
记者曾采访中部地区一个县,该县政府自行组织“土地补偿完毕证明”等相关材料,在村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实现了耕地从集体所有向国有建设用地的性质、用途变更,最后交给开发商建设商业住宅。这个过程中,政府几乎每一步都采用违法手段,为了达到目的,法律规定被完全抛到一边。
在环保、移民等矛盾焦点领域,不少基层政府和官员也是如此,法律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他们更担心群体性事件、极端事件和媒体曝光,只要没有这种“大事”发生,法律往往很难发挥作用。这也是不少基层政府以权越法、以权代法的根本原因。
只有严厉追究违法责任,才能遏制违法行政的冲动。法律上,要进一步明确对政府违法行为的处罚;行政上,要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使政府行为受到严格的约束。
同时,要不断提高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专家表示,约束政府不是不让政府做事,而是让政府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做事。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基层政府承担的任务艰巨,在督促其行为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应给予其必要的理解、引导、支持。
理顺信访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信访是民众表达意见建议,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基层干部认为,信访制度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也需要尽快修改,否则将对依法治国带来干扰,最终也不利于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
山西省的一位副县长对记者说:对基层法治建设,当前的信访制度实际是起了负面的作用。“比如有些案件法院判决后,不管上访人有理没理,只要一上访,就问责地方,有时候逼着我们当地党委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干预。这反过来又助长了一些人的无理上访。”
这位副县长说,告状和信访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产业,甚至出现了代理人。“信访只论户籍所在地,户籍在哪里就是哪里的事情。一个人不在我县,在其他地方出了事情,只要是我县的户籍,不管我们有没有责任,账都记在我县身上。这样的制度不改,依法治县很难。”
“目前的信访体制导致以权代法现象突出,政府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保平安、息事宁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哪怕于法无据的办法,有时候也不得不用。”中部地区一个县的信访局长说,有的案件政府不该受理,但顶不住不断上访的压力;而一旦受理,就是越权。
该信访局长说,有的案件尤其是涉法涉诉的案件,应该走法律渠道解决,但对于群众来说,打官司周期长、见效慢,上访告状施加压力则可能很快解决问题,于是一级一级上访。地方政府由于有考核排名,不得不屈从于这种压力,最后造成了习惯于用权力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
基层干部建议,尽快完善信访制度,同时畅通司法维权的渠道。2014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强调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不过仅仅如此还不够。“司法制度应该进行改革,现在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成本太高,从受理到开庭到结案执行,时间太长,动辄好几年。普通群众一旦遇到伤残等问题,哪有那么多钱来垫付,许多当事人都是因为等不到赔偿而去上访。”前述信访局长说,司法的公正性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形成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强力约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限权与转型:化解矛盾的根本出路
基层行政违法的根源,还在于其权力过大、权力过宽。因此只有全面建立“权力清单”,才能真正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的首要作用是约束政府,防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使政府的行为具有确定性和可预见性,更好地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认为,此前的相关改革一直是政府系统内部做文章,没有找到有效管束权力的手段。“权力清单”则找到了“点子”上,是一个可操作、阳光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路径。“如此一来,管束政府不再是口号,不再是纸上谈兵。”
限权只是开始,政府还需要转型,于是有的地方又制定了“责任清单”,即规定了政府应该履行的责任,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服务型政府必须紧扣“服务”二字,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理念要成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中,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公民提供快捷、完善的公共服务。当然,相对管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更加强调责任和法治秩序。
尽管基层政府面临的问题复杂,承担的任务繁重,限权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个方向无疑是化解诸多矛盾的根本出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