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升社会建设法治化水平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法治山东建设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推动全社会厉行法治。
(一)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在普法教育中的职能作用。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着重抓好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程。突出抓好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高校法治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每年十二月四日集中开展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加强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动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发挥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弘扬新时期山东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完善公民和组织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树立诚信山东良好形象。
(二)构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支持和保障社会组织依法自律,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加强在鲁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引导和监督其依法开展活动。做好来鲁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
(三)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把法律服务纳入全省公共服务发展总体规划,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服务优良、运行有序的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拓展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便民化。落实法律援助政府责任,降低援助门槛,扩大援助覆盖面,让困难群众和特定当事人获得及时有效法律保护。落实司法救助制度,推动建立对因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获得有效赔偿、生活困难当事人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大力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实现法律服务资源区域分布合理、业务结构均衡发展。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优化司法鉴定机构布局,提高司法鉴定质量。
(四)健全依法维权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通过法定程序理性表达诉求,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纷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推动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保护群众的信访权利,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依法完善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办法。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以法治为引领,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建设,健全反恐维稳长效机制,抓好大数据云计算警务信息系统深度开发应用,提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五)完善依法化解纠纷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开展常态化、动态化、规范化的排查调处工作。完善重大政策、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立项稳定风险评估程序和办法,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决策实施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加强医患、道路交通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工资福利和历史遗留问题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增强矛盾纠纷化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强化行政机关解决同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功能。
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法治山东建设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坚持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一)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把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专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关键,突出政治标准,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优先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按照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求,提高法治专门队伍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落实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推进立法专业人才培训和储备,培养造就一批立法专家级骨干人才和立法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门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
(二)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提高律师队伍业务素质,完善落实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监督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强化准入、退出管理,完善律师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律师行业的全覆盖,切实发挥律师事务所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明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理顺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法律服务人员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问题。
(三)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引导广大法学理论和教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高校法学专业建设,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重视和关心法学、法律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中青年法律理论人才的培养,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队伍双向交流机制,完善高等院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机制,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坚持把基层法治队伍建设作为法治山东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强化基层法治队伍,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健全基层法治机构,着力抓好人民法庭、派驻检察室、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执法司法单位建设,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相关专题 |
· 聚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