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十年磨剑:从1975年提出军队“消肿”到1985年领导百万裁军

宋毅军

2014年11月04日15: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75年:邓小平回答军队整顿什么?“有五个字:肿、散、骄、奢、惰”

“文化大革命”前,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需要,军队总人数在1958年降到了最低点,整个军队比较精干。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需要就是编制”等错误思想指导,我军臃肿不堪。国防经费有限,如何供养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邓小平从军队建设的实际出发,坚决果断地提出“军队要消肿”,而且一讲就是10年。

实际上,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是从军队最先开始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消肿”。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在这年的1月14日、19日、25日,2月8日,3月3日、12日、24日,4月2日、3日、9日、10日,5月19日,出席各种关于军队工作的汇报以后的讲话中,都反复指出了部队机构很庞大,机构重叠问题很严重。他说:“总后机关很庞大,总参机关也庞大。总政人数少些,但机关也比较大。精简主要是减机关和保障单位,而不是减技术兵种(有的技术兵种编制还要增加一点)。”就是连现在送军委的文件也太多、太零碎。很多文件不能都送到这里来,“我看要砍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总参要研究个意见出来,哪些事情总参可以处理,哪些要报军委,要搞个章程办法出来,报军委审批后,就按那个办。

邓小平还和军队有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在部队缩减之后,除现在超编40多万人之外,可能会有100万人的处理问题。每年要正常处理5万人。要减少150万人,100万兵,50万干部。这样可以减少开支10个亿,这10个亿用来搞装备,军费开支并不要减。至于部队机构庞大、重叠的危害性,他在总参谋部机关团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解释得非常清楚:因为军队臃肿不堪,军队的人数增加很多,“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重增大,把很多钱花费在人员的穿衣吃饭上面”。更主要的是,“军队膨胀起来,不精干,打起仗来就不行”。他相信,军队绝大多数同志是不满意这种现状的。所以,军队要整顿:军队总人数要减少,编外干部太多要处理;优良传统要恢复。他用手指着大家说:“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责任更大,三个总部本身首先要整顿。”

那么,怎样“消肿”?邓小平认为,必须压缩军队定额,抓好装备质量。首先要在明确编制的基础上精简,有了编制,定额才能压下来。“总的精神还是军队定额一定要减,节约下来的钱用在装备上。办法首先是搞出个编制来。有了编制,就有了依据,就好统一思想。”铁道兵、工程兵可以多减一点。铁道兵主要是负责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铁路修建任务,内地的铁路一律交给铁道部去修。铁道部的施工队伍有40万人,一年可修2000公里。地下铁道交地方搞,交铁道部或北京市,速度一定会加快。铁道兵要减,但技术骨干要留下,这样打起仗来要扩大就好办了。工程兵的任务主要是搞一些特殊的重要工程,一般工程由部队搞。工程兵也可以多减。而后勤机构重叠,人太多。有些机构,如办事处、分部、兵站可以减掉。不要各搞一套,重叠的要去掉。将来打起仗来,还是过去那样,以地区为单位,能独立作战。这样艰巨的任务何时完成?邓小平当时比较乐观,他粗算了一下:整编任务从1975年算起,1977年完成,实际是三个年头、两个征兵年。

应该说,邓小平这时也考虑到了特种兵究竟如何编制的重大问题。例如,步兵、坦克怎么结合,要作为军队建设的方向定下来。机构不要设多了,机构越多越麻烦,不要搞复杂了。将来打起仗来,军委的指挥方式,只能是战略的指导。组织部队、战役的具体指导还是要靠各战区。各战区要独立作战,机动就靠这一点,才能抓住战机。部队平时编制要与战时动员计划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1975年7月1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扳着手指概括了军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个字:肿、散、骄、奢、惰”。他说:“这次会议研究精简整编,就是解决肿的问题。不能说每一个师的部队都是肿的,但整个军队确实有点肿。”他明确地指出:“军队整顿什么?就是整上面讲的那五个字。这次会议我们搞编制,就是整肿字。但不只是整肿,同时还要注意散、骄、奢、惰,要联系起来解决。解决肿的问题,搞好军队的编制整顿、体制整顿,可以适当解决军队的其他问题。比如,这次整编,要配备、健全各级领导班子,就要同时注意克服散字、惰字,解决软班子、懒班子、散班子的问题。这一次编制要严格搞,要切实遵守编制。可以说编制就是法律。”

邓小平以特有的求实精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军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整顿军队必须首先“消肿”的思想。这对全军干部、战士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改革有望,军心开始沸动。但由于“四人帮”干扰,全面整顿中途夭折,军队“消肿”工作被迫停止。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队“消肿”问题才得以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77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会上旧话重提:“这里我还要讲一个肿字。过去不是讲五个字吗……第一个字就是肿。这个肿,我们还没有很好解决。”1980年3月,邓小平在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据不完全统计,从1975年到1984年的近10年中,邓小平就军队“消肿”问题,大小会讲,集体个别谈,多达数十次。直到1984年11月召开的军委座谈会上,他审时度势,提出了他思考多年的精兵思想。

邓小平在1977年8月的军委座谈会上说:“1975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是正确的,会议提出的关于领导班子的整顿问题,军队建设中的问题,包括精简、减少军队员额等,都是应该贯彻的。下一次军委扩大会议,对这些问题要加以肯定。”调整军队各大单位的领导班子,理顺编制体制,裁减军队员额,成为邓小平关心军队建设的主要措施。在这些工作中,聂荣臻元帅作为军委副主席之一,给予了大力支持。1979年6月,邓小平来看望聂荣臻,说起军队建设问题,他认为当前军队高级领导班子普遍年龄偏大,要加以调整,这是军队进一步整顿、精简的关键,希望他抓一下这项工作。聂荣臻表示完全理解。两天后,在邓小平主持军委会议上,宣布由聂荣臻主持调整野战军军级、各大军区以及军兵种、三总部领导班子的工作。经过近4个月努力,最后通过了军队各级领导班子的配备名单。此后,1980年春,军委决定立即进行精简整编工作。4月,邓小平办公室转来一份军委关于精简整编的传批件。聂荣臻批注:“这次精简整编必须按邓副主席原来的设想方案,即全军保留450万人(解放军总人数“文化大革命”时期最高曾达到656万人,这次精简时,实有人数仍达599万人,保留450万,即要减149万人),应加速进行,不能再动摇拖延了。”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