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求解非公领域职称评价难题

赵宁 蔡学军 范巍

2014年10月31日16:5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求解非公领域职称评价难题

目前,非公经济组织已占据我国经济半壁江山,非公领域集聚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善非公领域职称评价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查显示,非公领域职称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论文、学历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等问题没有切实解决;职称评价含金量不高,缺乏等效性和国际可比性。

政策设计“碎片化”。目前,非公单位职称评价缺少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没有专门针对非公单位的相关政策出台。虽然多数地区已经制定非公单位职称评价的政策文件,但各地制定政策没有统一框架和指导原则,政策设计“碎片化”、“雷同化”情况突出。有的地方参照事业单位评价办法,没有契合非公领域专技人员职业特点。有的甚至还沿用20多年前的评价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申报渠道不畅通。我国非公组织数量多、分布广,且大多数没有上级主管单位,非公组织和政府部门缺乏沟通,政策信息获取难。调查显示,仅有10.6%的专技人员对职称政策非常了解。部分企业担心员工的职称评审会影响其企业忠诚度,出现跳槽、加薪现象,并不鼓励员工评聘职称。

职称评审内驱力不足。在一些特定的行业,职业资格比职称更有吸引力,比如建筑行业。具有职业资格人员的数量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业资质,影响其生存和发展。调研发现,很多非公单位人员对职称评审持“淡漠”和“无奈”态度。“淡漠”因为觉得职称对自己没用,而“无奈”是因为职称评审太难。由于非公单位人员流动性较强,跨地域评审现象比较突出,这给评审增加了难度。部分非公单位对职称评聘重视不够,有的是根本不知道员工还需要评职称。

评价标准与企业需求脱节。有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职业阶梯和评价标准。比如,有的企业评价员工主要看绩效和实际能力,员工取得的专业职称,只在招聘时作为参考依据,员工进入公司后,原来专业职称的效用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企业内部的专业职称。虽然这有利于在企业内部激励员工,但却阻碍了人才的社会流动。如何对接职称评定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是目前应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怎样解决非公单位职称问题?调查显示,55.5%的受访者希望根据地方和企业实际制定相应的职称评价标准,44%的人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职称序列,40.7%的人希望加强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建立面向全社会的职称评价平台。

我们建议,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建立多样化评价模式和科学化评价标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制定体现不同职业特点和各类人才成长特点的职业能力标准,做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职务(岗位)具体标准的联系和衔接。针对不同系列、不同职称档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建立分层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打通政府部门和非公单位之间的沟通障碍,鼓励非公单位建立与职称挂钩的绩效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简化申报程序,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取得突出贡献的人员,直接给予认定相应的职称资格。同时,非公单位人员职称评审应更多强调职业资格,统筹协调职业资格与职称的关系,激发用人单位参加职称评聘的热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