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文 记者 张书恒
正是年轻好读书
■马誉炜
在前不久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主席深情回忆起自己当知青时,曾步行30里路向另一位知青借读名著《浮士德》,看完后再走30里路送还的往事。说起世界文学名著,习主席在座谈会上还列出一个书单,其中有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家的经典作品,还饶有兴致地讲起这些世界名著对自己成长进步产生的影响。据热心网友不完全统计,连同此前出访俄罗斯和法国期间列出的书单,习主席青年时代读过的外国名著至少涉及40多位文学巨匠的作品、66部书籍。由此,一位志向远大、好学上进、孜孜不倦、如饥似渴读书学习的青年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获取知识的途径无外乎学习和实践两种。而青年时代又是一个人读书学习的最佳年龄段,这不仅仅是由于年轻人记忆力好,精力充沛,更重要的是青年正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具创造性和想象力。提升思想境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汲取和充实更多健康向上的知识,对于走好人生之路,创造生命辉煌至关重要,也是关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正如先贤陶渊明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部队是年轻人的集体,年轻官兵都应该牢固确立学习成才的意识,像习主席那样,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应该看到,现在读书学习的条件不知要比过去好多少倍,不少年轻官兵有着较好的文化基础,实现强军目标又给我们提出了知识储备的新要求,此时不学,更待何时?
实践证明,人民军队是一所大学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年轻官兵读书学习、勇于实践、成长成才的极好平台。唯愿大家珍惜青春年华,让读书成为滋养生命的甘泉,在人生道路上更多地出彩、更好地发光。
名著·编辑·责任
■董保存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一批中外文学名著,让我想起上世纪70年代野营拉练途中,在山西的一个小山村里读到的一本无头无尾、纸页发黄的书。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书写得真好!事后才知道,那正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著。这些经典作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正像习主席所说,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看着习主席提到的经典书目,我想到了自己所从事的编辑出版工作。细细想来,这些作品的流传和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有着直接的关系。编辑这个角色如同一个挑担子的人,这副担子,一头是作者,一头是读者。作者的作品通过编辑的手才能和读者见面。那些文学经典经过一代又一代编辑出版者的辛勤劳动才得以流传至今,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无疑是给我们编辑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编辑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极中进行选择,轻了这头会要你承担社会责任,轻了那头会让你承担经济责任。所以编辑要在两个效益的结合上动脑筋、用心力。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不少社会效益好的图书,恰恰也是市场美誉度高的书,既叫座又叫好。
有人说,现在的编辑从事的是“名与利”的事业,搞好了名利双收,搞坏了身败名裂。在我看来,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追求的“名”,就是要推出名家,编出名作,创造名牌;我们追求的“利”,就是要编出对整个社会有利、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对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有利的作品。这样的“名利”思想又有什么不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