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特稿·依法治国·法律人的思考

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专家学者谈法治精神的培养

2014年10月23日09:2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信访改革,从信“访”到信“法”

一场车祸,让山西晋中小伙张彬(化名)身受重伤。由于对赔偿不满意,张彬的母亲天天到党政部门上访,就是不去法院打官司,几年下来毫无进展。

谈起“信访不信法”现象,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岳成直呼:“这是一种顽疾。”

“我在代理案件时碰到过,法院判决已经生效了,一方当事人不满意,不是依法申诉,而是不断地去党政机关上访。有的地方为了维护稳定,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安抚措施,甚至要求法院必须按上访人员的意愿来改判。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谁闹谁有理,谁闹谁得便宜’的局面,消解法律权威,使人们的法治观念更加淡薄。”岳成说。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是一场“重头戏”,既涉及广大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又直接反映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办事的能力。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纳入法治轨道解决;9月,中央政法委印发三个配套文件,推动建立健全导入、纠错、退出机制,进一步破解入口不顺、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难题。

随着改革的推进,2014年5月,晋中市积案清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工作人员、援助律师对张彬的母亲开展了释法说理工作,考虑到其家庭的困难,法院还为她减免了部分诉讼费用。最终,这位倔强的老太太选择了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

来自中央政法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各地政法机关登记涉法涉诉信访上升38.5%;2014年前7个月,中央政法机关接待群众来访同比上升7.1%,“信访不信法”的局面初步得到扭转,“弃访转法”的良好势头正在形成。

岳成告诉记者:“事实证明,法律才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武器,法律问题也只能通过法律来解决。希望四中全会能在提高公民法治观念、使法律成为纠纷解决的基本方式等方面多出新举措。”

“执行风暴”,培育法治精神需要刚性约束

9月29日,江苏南京,乘地铁出行的市民们发现一件新鲜事:地铁站台里的大屏幕上,不时蹦出一条法律“老赖”的信息,不仅列出了姓名、身份和大幅照片,还写明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事实。一个个被曝光的法律“老赖”,吸引了往来行人围观。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介绍,这次晒“老赖”活动暂定为期3个月,地铁和公交车上每天循环播放16次,每次播放10个人的信息,每10天更换一次。

2013年7月,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全国各级法院陆续开始了晒“老赖”的行动。在无锡,法院通过商场大屏幕及公交移动电视晒出“老赖”信息后,短短一个月就有20多人主动履行近2000万元;在河南,全省有数千人登上老赖“黑名单”,其中一部分还被追究刑事责任……进入2014年,曝光行动升级为惩戒,经多部门信息联网,“老赖”们在坐飞机、坐高铁、申请贷款、办信用卡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严格限制。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表示:“2013年全国法院受案量已有1400多万件,但与此同时,大量生效判决得不到执行、成为一纸空文。‘诉讼爆炸’与‘执行难’同时存在,是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公民的法治观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法院系统掀起‘执行风暴’一年多来,‘执行难’问题开始缓解。实际上大部分‘老赖’是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就是觉得法律治不了我。这说明,培育法治精神不能仅靠宣传和倡导,还要靠刚性的约束措施和信息化手段,形成威慑力。这对全社会也是一种引导。”王亚新说。

长期研究司法制度的王亚新强调:“还要看到,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别的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法治观念要跟上发展的速度,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记者 王逸吟 梁捷 靳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袁璐、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