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10月2日,参观完毕的游客离开故宫博物院。 新华社发
10月6日,游客在宏村南湖景点游览参观。 新华社发
刚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游客多到“走不动”,各地不少景区也频现“人海”。
旅游法实施已一周年,为何还会出现景区人满为患的现象?此外,对于整顿“零负团费”、调整景区门票价格、规范旅行社和导游行为等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这部被各方寄予厚望的旅游法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到四川,对当地旅游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这里实施旅游法的情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执法检查组组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说。
在四川执法检查期间,检查组先后前往峨眉山、都江堰两个5A级景区,杜甫草堂、金沙遗址两个4A级景区进行实地检查,广泛听取了旅游者和旅行社、景区经营者以及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意见。通过检查,执法检查组了解到了旅游法实施中的一些困惑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景区流量超限制,如何控制?
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发生在四川九寨沟景区的游客滞留事件,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彼时恰逢旅游法正式实施仅几天,依法对流量进行控制还有点措手不及。那么一年后,景区对流量控制有改观吗?
在成都杜甫草堂进行实地检查时,执法检查组随机询问了两位游客。这对夫妻刚刚参加完九寨沟—黄龙景区的3日团队游。
“自然风光非常美,但景区里的人实在太多了,乘坐观光车时经常发生拥挤现象,秩序不够好,玩起来不舒心。”这对夫妻坦言。
执法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卢瑞安认为,如何控制景区的流量体现的是景区的管理水平。
旅游法第45条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
尽管有规定,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秦福荣还是表达了他的困惑:“这个最大承载量如何进行核定?自驾游、自助游游客比例已占七成,说来就来,如何事先统计?超过最大承载量了,但游客说大老远来了非要进,我们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在实践中还亟须予以明确。”
对此,专家建议,应当更多地采用预约的方式来限制流量。实际上,国内不少景区为控制流量已经开始纷纷采取预约制。9月10日,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启用,从9月11日起,所有参观莫高窟的游客都必须提前预约,景区的日最大承载量为6000人次。
“其实,国外景点大多实行预约制,很多景点不向没有预约的游客出售门票,可从操作层面将游客数量控制在最大承载量以内。”卢瑞安说。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