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共同繁荣进步同步全面小康——专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

2014年09月28日09:25   来源:四川日报数字版-首页

原标题:共同繁荣进步同步全面小康——专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

保护民族文化就是守住共同的精神家园

记者: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请您谈谈四川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有关情况。

王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民族文化是汇成浩瀚中华文化海洋的涓涓细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四川藏羌彝等民族风情别具一格,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习惯,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保护优秀民族文化,就是守住民族的根,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些年,四川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比如,建立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安排专门资金和项目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生产,开通康巴卫视,构建完善的民文出版体系,推进“双语”教学,“9+3”免费教育开设唐卡、羌绣艺术专业,支持发展藏医药,每年举办彝族火把节,依法保护藏区僧俗群众宗教信仰,等等。

当然,保护民族文化不是简单地复古,更不是抱残守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发展中积淀、升华和传承的,否则就会被淘汰。

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保护,是在发展中保护。必须树立时代的理念、开放的理念,把文化融入到旅游开发、民居建设、群众生活等各个方面,主动开展对外交流,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四川在两次大地震后的恢复重建中,都把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放在重要位置,并制定实施了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走廊建设规划。目前,这一地区成为了西部地区最活跃的文化旅游经济区。今年3月,这个规划上升为国家规划,成为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涵盖7省11市760万少数民族人口。相信随着规划的实施,必将更好地保护文化生态、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逐步把民族地区事务纳入法治化轨道

记者:据我们了解,四川正在大力推进依法治省,请您介绍一下全省民族地区依法治理、促进和谐的情况。

王东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一条必由之路。省委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就是要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四川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相对滞后,群众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地区还面临一些特殊矛盾。推进依法治理关键是全民守法。要强化法治意识,逐步形成依法办事的规矩。四川广泛开展法制宣讲活动,推进法律进校园、进牧区、进寺庙等,对一些典型案件进行公开审理、以案说法,引导群众知法守法。同时从具体事务抓起,依法解决经济纠纷、化解矛盾等问题。

推进依法治理,根本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法外之域、法外之人。首先是领导和机关要带头,党委依法决策、政府依法行政、政法部门公正司法,这样带动全社会依法办事,逐步把各项事务纳入法治化轨道。这里面,很直接的一条就是要依法打击犯罪,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法治权威,维护社会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在藏区旗帜鲜明开展反分裂斗争,在彝区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让法治成为不能触碰的红线、不能逾越的底线,筑牢民族地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法治根基。

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记者:干部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四川省委在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王东明:毛泽东同志讲,“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生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的干部工作的一贯方针,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党章》对此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民族干部出生成长在本地,在工作上有着天然优势。民族地区要实现同步全面小康、长治久安,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省委坚持把少数民族干部纳入领导班子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特点和成长规律,建立培养、储备、选拔工作机制,把一大批立场坚定、政治合格、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民族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

政治过硬是最重要的标准。这也是我们党干部工作的根本标准。四川民族地区特别是藏区情况复杂,不仅改革发展、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而且面临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特殊考验,选拔使用干部对政治标准的要求就更高。从实践来看,广大民族干部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住了考验,特别是藏族干部在同达赖集团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表现出了坚强的战斗力。

提升能力素质是最紧迫的任务。大规模开展培训,是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省委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民族干部培训规划,用3年时间对各级民族干部进行一次以上的培训。特别是注重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民族干部到中央部委、发达地区和省级部门挂职锻炼,深入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让干部在与当地群众“结对认亲”中增进感情、解决问题、增强本领。

加强乡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着力重点。干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是民族地区基层工作最突出、带普遍性的问题。这两年,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下,四川制定出台了关心关爱民族地区干部的特殊政策,加强藏区乡村干部、县乡政法、寺庙管理、中小学教师和县乡医疗“五支队伍”建设,实施“千名干部援助民族地区行动”,从“9+3”优秀学生、退役士兵中间定向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事业人员,一支不走的基层干部队伍正在为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川民族地区山高路长,实现同步全面小康任重道远。我们相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唱响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坚定执着、拼搏实干,就一定能够开创四川民族地区更加美好的明天!部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住了考验,特别是藏族干部在同达赖集团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表现出了坚强的战斗力。

提升能力素质是最紧迫的任务。大规模开展培训,是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省委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民族干部培训规划,用3年时间对各级民族干部进行一次以上的培训。特别是注重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民族干部到中央部委、发达地区和省级部门挂职锻炼,深入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让干部在与当地群众“结对认亲”中增进感情、解决问题、增强本领。

加强乡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着力重点。干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是民族地区基层工作最突出、带普遍性的问题。这两年,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下,四川制定出台了关心关爱民族地区干部的特殊政策,加强藏区乡村干部、县乡政法、寺庙管理、中小学教师和县乡医疗“五支队伍”建设,实施“千名干部援助民族地区行动”,从“9+3”优秀学生、退役士兵中间定向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事业人员,一支不走的基层干部队伍正在为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川民族地区山高路长,实现同步全面小康任重道远。我们相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唱响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坚定执着、拼搏实干,就一定能够开创四川民族地区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福四川各族同胞!

王东明:也感谢《中国民族》杂志对四川民族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袁璐、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