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大地无情的震颤摧毁了家园,突如其来的灾情牵动着人心,但13亿中华儿女的脊梁没有弯折。相隔万里,相聚一线,天灾无情人有情。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通往精神高地的生命线,践行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庄严承诺。万里长城震不动,因为根基犹坚;灾区人民震不倒,因为信念犹存;中华民族震不垮,因为脊梁犹在。今天,我们用文学的形式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共御国难、守望相助,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来自抗震一线的报告

2014年08月11日10:27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来自抗震一线的报告

题图:刘学伦

且待乌蒙迎朝阳

■张桂柏

天行无常,山河摇落。

8月3日16时30分,昭通鲁甸6.5级地震发生了。接到总队作战值班室的第一时间报告,我脑中一闪:灾、大灾,又是昭通,真是个“乌蒙”之地!这里山多水多灾多,尤其是在雨季,地震和泥石流频发,平时雨蒙蒙、湿漉漉、泥泞泞,人居生活很不便,故人称“乌蒙”。如今突发6.5级强震,可想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毁灭与损害!“乌蒙”又向群众袭来。

第一时间,我和司令员立即召开总队作战会议,部队立即向灾区开进,从组织指挥、动员机动到后勤保障、装备运用,均落在一个字上:快!

我24小时钉在基本指挥所,了解震中灾情、关注救灾进展,一会儿为灾区群众的艰难揪着心,一会儿又为一个个生命被抢救、一个个通道被打通而喜悦,几天下来,渐渐地,一个感受越来越清晰:“昭阳”满天,“乌蒙”正被抹去——

灾害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批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有关方面要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党中央的声音、党中央的号召从首都北京迅速传到了乌蒙山区。

李克强总理次日一大早就急飞灾区,徒步5公里走进受灾最为严重的龙泉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反复强调要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安全住所,现场开会提出要求、解决问题。总理为伤员让路、用泥水洗手、俯下身子慰问伤病员等情景,深深感染了灾区干部群众。

中共云南省委秦光荣书记、李纪恒省长当日即赴灾区,现场指挥救灾。云南无灾不成年、灾害贯全年,他俩是指挥救灾的“老把式”了。我知道,他们又要像以往救灾一样,扛着沉沉的担子,几天几夜合不上眼了。

地处震中的鲁甸县女县长张雁,震后连续20小时通宵达旦、不眠不休。李总理来视察时,走到她身旁都没察觉。面对总理的询问,她不报喜藏忧、敢讲真话,直言不讳地提出救灾的困难和问题。这种担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有8位亲人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他顾不上自家受灾,带领大家救出15名被埋群众,有人劝他先处理家里的事,他却说:“谁让我是共产党员!”这话掷地有声!我为之鼓舞,为之喝彩。

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平时能够看得出来,危急时刻豁得出去。越是人民群众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共产党员越要以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在灾区,党旗在飘扬,党徽在闪耀,党的温暖在不停地传递,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一团火、一面旗,都在诠释着一个信念:人民是一切、一切为人民。

从将军到士兵,670多名将校、万余名官兵奋战在一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在废墟里“刨”出生命、托举生命、温暖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这次地震震源深度浅、破坏程度高、波及范围广、人居密度大,强度烈度罕见,造成人员伤亡数量急剧攀升。多争取一秒钟,就可能多挽回一条生命。地震发生后仅5分钟,武警昭通支队鲁甸县中队和巧家县中队30名官兵就徒步急行军突入震中,展开生死营救。官兵在距离龙头山镇龙泉村不到3公里的地方,发现村民朱颖和她不满月的儿子林皓皓被埋在废墟下,官兵用双手一块块地搬、一寸寸地刨,将母子俩成功救出。武警昭通支队200多名官兵是首支成建制到达灾区的部队,地震发生仅10分钟,他们就向震中龙头山镇挺进,及时从废墟中救出被压埋的36名群众。武警云南总队医院随总队前指火速驰援灾区,在道路受阻的情况下,30名医护人员跳下车辆,手拿肩扛医疗设备,徒步行进10多公里,率先在震中龙头山镇龙泉中学开设了一个野战医疗救护点和心理工作服务点。

抢通就是生命。地震造成路断、桥断,伤员运不出来,物资送不进去。一条公路一座桥,就是一道生命线。武警交通部队就近抽调应急救援分队210名兵力、37台(套)工程机械,冒着一次次危险,组成一支支突击队,在灾区主要道路昼夜开展抢通保通作业,清理塌方体36处,及时打通受阻路段,保障救援人员、物资和装备尽早进入灾区。他们用速度换生命,用生命保畅通,经过65个小时昼夜奋战,贯通了由巧家县到震中龙头山镇的生命通道。

多搜索一点、刨得深一些,就有可能多救一条生命。灾区山高坡陡、村寨分散,搜救难度很大,救灾官兵冒着频频余震、滚滚落石,采取“拉网、多轮”方式实施搜救,做到分区划片不漏村、军地协作不漏户、立体搜救不漏人。武警黄金部队使用四旋翼无人机对重灾区连续航拍40小时,航拍面积50平方公里,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实施抢险救援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二支队是我部执行抢险救援任务专业化程度最高的部队,他们刚从盈江抗震救灾一线回来,官兵还没来得及松口气,这次又奉命奔赴鲁甸抢险救援。他们按照先表层后底层、先人员稠密区后人员稀疏区、先用简单工具后用机械工具、先抢救重伤员后救援一般伤员的原则,采取人喊石敲、生命探测、警犬搜救等土洋结合的方法,对被困人员实施立体式搜救。官兵抱着用百倍努力赢一线希望的信念,在灾后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最后一个小时,使在废墟下靠吃土豆度过3个昼夜的69岁老人肖太英成功获救。

排除堰塞湖险情,生命才能免于威胁。地震引发正在建设的红石岩水电站上游河段一处山体滑坡,造成纸厂乡江边区域内牛栏江堵塞形成堰塞湖,加之通往堰塞湖的唯一道路受损阻断,大型专业排险设备无法进入,坝区下游数万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武警水电部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会同水利部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排险方案。武警某部25名党员组成突击队,向堰塞湖运送炸药,完成任务后,由于塌方致使返回道路受阻,他们被困整整一夜,脱险后继续奋战。经过密切协同,快速打通了通往红石岩堰塞湖的道路,为排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救灾期间,广大官兵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为营救群众被洪水冲走的云南公安边防战士谢樵,为让灾区群众吃上热饭自己却饿晕倒地的炊事员安德华,等等,他们都在用心用情用劲,甚至在用命捍卫军人的荣誉。曲靖支队有个叫王天贵的战士,任务区离家不到1公里,地震后和家里失去了联系。部队领导动员他回家看看,他却忍着泪花坚定地说:“部队更需要我。”小伙子把对亲人安危的担忧藏在心底,把忠诚卫士的使命扛在肩上,每天睡眠不到4个小时,和战友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任务。目睹救灾部队官兵奋不顾身的一幕幕,云南省省长李纪恒动情地说:“兵哥是我哥,军嫂是我嫂。哪里有五角星,哪里就有党的光辉;哪里有迷彩服,哪里就有人民的安宁。”

“绿军装”和“白大褂”之外,还活跃着这么一群人,他们与灾区群众素昧平生、素不相识,但同舟共济、心手相牵的责任感使他们汇聚到了鲁甸。

被称为“河南好人”的赵俊方已年过花甲,满头白发的他背着一个大大的行囊,包里除了睡袋、胶鞋之类的简单装备,几乎装满了用于救灾的食物。这些年来,他走过了汶川、玉树、芦山、雅安、舟曲、鲁甸等多个地震灾区。

去年退伍的昭通支队老战士谢学浩,2002年参加了彝良抗震救灾。当年,作为宣传骨干的他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下了战友们舍生忘死为人民的英勇事迹。得知鲁甸地震后,他当日就向公司请假,连夜坐火车从贵阳赶赴灾区,又回到了熟悉的战位。他说:“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我永远是一名战士。”

还有一群来自彝良县的志愿者,他们去最偏远的乡村,干最苦最累的活,电视台记者一直想采访他们,可他们一心忙着救灾一再推辞,直到吃饭小憩时才对记者说:“前年我们受灾他们拼力帮我们,今年他们有难我们更要拼命帮他们。”

华夏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包括兄弟省市、广大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在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平均1.2秒就有一名网友在淘宝网捐款。

昆明一对年近八旬的老夫妻互相搀扶着来到捐款点,用颤巍巍的手拿出省吃俭用的400元钱。他们曾经在乌蒙山区支过边,虽然已经离开40多年,但埋在心底的“乌蒙情结”一直都在。真可谓,善小而为有大爱。

来自新疆的维族小伙阿迪力·买买提吐热,将公司价值50万元的切糕全部捐给灾区。小小切糕,不只是充饥的食物,更是维族同胞的暖暖情谊。真是祖国大家庭,民族好兄弟!

灾害会带来伤害,毁灭更孕育新生。正是我们的党、人民的子弟兵、四面八方的支援,使我们紧紧地和灾区人民站在一起,用心传续生命,创造奇迹。震后第二天,灾区有两个婴儿顺利降生了,重量都是六斤六两,家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平平”“安安”,这不仅是对孩子美好的祝愿,更印证了一个事实:党政军民一条心,灾难过后是光明;一方有难八方帮,乌蒙散去迎朝阳。

落笔之时,我的战友们还在鲁甸灾区日夜奋战,当地人民群众还在努力重建家园。你看,一双双手在向生命召唤,一双双脚在奔向明天,一辆辆车在崇山峻岭间不断向前。相信,乌蒙的水会更绿,乌蒙的山会更青,乌蒙的天在朝阳的洗练下会更新、更蓝……

注:昭阳,本为昭通市下辖区,本文寓意为朝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