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不带头 谁带头?”
记者见到龙头山镇龙泉村民委员会葫芦桥村民小组组长宗朝禄时,他两天两夜只睡了不到8小时,仅草草吃了两餐饭。
宗朝禄在镇供电所打工,3日16时30分,他正在龙头山镇翠屏村的一根电杆上抄电表。“感觉天旋地转,太恐怖了”。冷静下来以后,他马上跑进村子里,向村民们大声呼喊“地震啦,赶快出来”。
他说,当时有好多村民被埋,就立即赶去跟大家一起救人。当天晚上,他们从废墟里刨出来3个人,两个已经没了气息,一个受伤的,他们赶紧往县城送。
伤员转运出去后,他又和十多个供电所的同事一起,抬了4台发电机到龙泉中学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保障指挥部供电。当天余震仍然不断,为了防止次生灾害,宗朝禄又立即赶回村子里动员老百姓从危房里搬出来。当晚,村里140多户600余人分别转移到了3个安全地点安置。
为了让村民睡上一个安稳觉,他又带上几个人去附近的罗马口村民小组领物资,一共领到了116床棉被,60张床,还有3捆胶布。人手不够,他又叫上妻子一起背去挨家挨户发放。
8月4日晚上9时左右,等所有物资发完了,他才想起自己一天还没有吃过东西。等回到家里,他发现家人已经住进了篷布搭的棚子里,和另外四五家人挤在一起。除了从家里刨出来的粮食,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他只能白米饭拌点酱油和盐,急匆匆吃了几口,就又急急忙忙出去了。
到晚上11时多,眼睛实在疼得罩不住了,两天一夜未睡的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但是他怎么也放心不下电力抢修,第二天一早,又去翠屏查电,一直拼命干了5个多小时,才回来吃了点粑粑喝了瓶水,之后又赶紧将随手写在纸箱皮上的发放名单誊写到纸上上报。
妻子多有抱怨,家里胞弟说,家里有事打电话都找不回来人。提及家人,这个50岁的黝黑汉子沉默许久,才低着头说:“那有啥子办法,党员不带头,谁带头。”
“母亲,我不是您一个人的儿子”
此次地震让龙泉村伤亡惨重。地震前一天,龙泉村党支部副书记杨绍华刚把得了晚期肺结核的73岁老母亲送到鲁甸县医院安顿下来。
灾害发生后,杨绍华没有来得及向母亲告别,立即赶往龙泉,沿路参与救出受伤群众8人。
在参与救灾的同时,杨绍华联系上6名村民小组长,安排抢险救灾工作,要求大家能救一人是一人。3日晚8时,杨绍华终于到了骡马口自然村,疲惫不堪的他又立即投入抢险工作中。
5日下午4时,记者在龙泉村骡马口安置点见到杨绍华时,他已经受命担任骡马口临时安置点党支部书记,组织安排后勤保障工作,当记者向他询问受灾情况和灾民安置情况后,他才想起还住在鲁甸县医院的老母亲。他避开我们,悄悄地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对不起!我不是你一个人的儿子,龙泉村需要我。”
在灾震区救灾一线,像杨绍华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8月5日,鲁甸地震后第三天,在龙头山镇光明村临时安置点现场,年已花甲的党员肖体高一脸疲惫,仍然忙物资、搭帐篷。
现年60岁的肖体高是光明村老街子村民小组长,地震发生后,他忘记了自己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忘记了自己已垮塌的老屋,一头冲出家门,一户一户地喊着垮塌户主的名字,一连刨出6名遇难群众,还把两名重伤群众及时送往村卫生所。
“老肖那个风湿关节炎非常严重,平时我看他来村上办事,都是棍不离手,每走一步都是颤巍巍的。地震那天晚上,仅为了送受伤群众,他就接连跑了两趟。”在龙头山镇光明村临时安置点现场,光明村党总支书记谭德军提起老党员肖体高,仍是满脸感动和尊敬。
地震当晚,将两名重伤群众安置好后,肖体高又拖着伤痛的腿返回老街子村民小组,先后将105户418名群众集中安置到5个相对平整、安全的位置。当夜,一场大雨倾泻而下。由于转移及时,群众安然无恙。(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6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