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聚焦·媒体融合发展②:传媒业的“转基因工程”

黄晓慧 马跃峰

2014年06月26日09: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传媒业的“转基因工程”(聚焦·媒体融合发展②)

借力:新老媒体互生共荣

媒体融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转基因”工程

在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工作的丁洁,是微博的首拨尝鲜者。只是周围朋友用得少,她渐渐失去了兴趣。今年3月2日,一条被疯转的微评论吸引她重拾微博。

“不要把对恐怖分子的愤怒,扭曲成对一个民族的敌意,那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昆明暴恐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丁洁发现身边朋友和很多网络名人都在转@人民日报发出的这条微倡议。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既延续了人民日报的评论优势,又满足了80后、90后人群碎片化阅读需求”,丁洁说,没有人民日报的评论品牌,其法人微博影响力恐怕有限;同样没有微博的短平快传播,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便捷地关注到人民日报,“毕竟现在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

毕研韬将媒体融合比喻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转基因工程”。“目前全国大多数报刊、电视台都开通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但真正的受众有多少?每天产生的信息垃圾又有多少?很多传统媒体的领导不了解新媒体,很多记者、编辑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导致新媒体基因无法植入传统媒体‘体内’。”他甚至大胆提出了“没有新媒体的基因,传统媒体将会消亡”的观点。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翼青则认为,媒体融合应该是两端发力,即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从单一的新闻采集拓展到多种手段的信息传播;而新媒体也应尝试向传统媒体靠拢,借助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

新老媒体融合,发端于最开始的简单报网互动,近年来逐渐呈现出相互借力的融合趋势。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的“两会e客厅”、新华社的“两会微谈”、央视的“两会说吧”等栏目,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攻坚:大刀阔斧浴火重生

解难题、啃骨头、往前走

去年12月的一天深夜,接到采访任务的央视记者何其姝急忙赶赴暴雨重灾区。她用手机记录下途中采访车“雨中行舟”的情形和现场救援情况,同时手持话筒进行解说。3小时后,千里之外的北京,央视微信小组在公众平台上向几千万网友推送了这组手机拍摄的灾区视频照片。此时,距离央视早新闻播出还有1个小时。

做记者前,何其姝是央视新媒体组的一名微博编辑,使用各种新媒体工具,驾轻就熟。然而,对于习惯了传统媒体采编流程的记者,媒介融合更像一次次耳旁的噪声震动,振聋发聩,却捕捉不到身影。

“起初台里鼓励前方记者发微博,但很多人不知道微博需要什么样的内容,该怎么写,写出来像官方通稿,有些记者甚至不会发私信传稿子,还时常忘了拍照片。编辑需要再补充背景信息、打电话核实以及提醒记者拍照,有时改一条140字的微博就要1个小时”,何其姝这样描述当时的窘态。

好在经过近半年磨合,很多记者成长为像样的新媒体记者。“同样的新闻,提供给不同平台,要求肯定不一样;从电视台格式转换成网络格式,又不一样,需要一个适应磨合的过程”,何其姝说。

2008年,53岁的吴清雄接手南海网时,南海网还是亏损600万元的烂摊子。吴清雄打开网页通常是把光标拖到网页快捷键处,右键打开,最开始有人以为是他的习惯,后来发现原来他不知道双击,“我不懂网络,可我知道谁懂,也愿意放下架子、诚心学习,所以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

仅仅一年之后,这位自称不懂网络的老报人就扭转了南海网在集团内的鸡肋地位,一举盈利千万元。破除旧观念,大胆启用懂互联网的年轻人,他靠的正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浴火重生的胆识。

“不少人都觉得媒体融合转型是很必须的,也进行了大量调研考察,但结果往往是走出去一看很激动,回来了一看很感动,隔两天事情一多就不动了”,吴清雄认为,目前媒体融合最主要的障碍仍在于传统媒体人的观念和决心。

既有的实践已经证明,媒体融合发展的征程异常艰苦,甚至要遭遇反复跌倒,付出有形无形的巨额“学费”。但是,必须解难题、啃骨头、往前走。这是形势,更是责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