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认为,碳市场启动以来,企业对于碳排放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企业已经意识到碳排放管理可以与盈利、现金流、企业投资相挂钩,减排也就成了企业的自发和自觉的行为。
不过,从现实操作层面看,多地在履约期临近之时出现了推迟履约期的情况,则使企业对碳交易缺乏热情的一面浮出水面。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13年度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清缴通知》要求,在7月15日之前,水泥、石化、电力、钢铁4大行业的202家企业应清缴完2013年度的碳排放配额。这也意味着,广东省碳交易试点将履约期限推迟了近1个月。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碳交办透露,截至6月17日,635家管控单位中,已有248家企业完成履约,占比约仅四成,另外六成企业还在履约过程中。此外,天津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也推迟了履约期限。
一般认为,碳排放权交易是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经济杠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之所以出现企业履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由于目前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碳交易的成果还很难完全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收益上,导致企业缺乏参与动力。
“在碳交易市场中,应该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李俊峰认为,碳交易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要使碳交易真正在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中起到促进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是设计好市场制度,使各个主体在交易中都能够“有利可图”。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碳排放市场政策敏感性高,稀缺性完全由政府设计,市场对碳排放配额宽松还是紧张的状态很难把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活跃度不高,有些企业为了长远发展甚至不会卖出当年冗余的配额。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考虑设立回购过量配额的机制,以进一步激发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超额缴纳配额。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