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近五成,创新逐渐取代模仿

关注·互联网未来会怎样②:互联网,从数量向质量切换

记者 余建斌

2014年06月20日09: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宋 嵩绘

对比这样两组数据,绝对会让人有“沧海桑田”的感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1997年11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网站约1500个;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是6.18亿,网站数为320万个,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数量也已达到了5亿。

不仅仅是数字的飞跃。20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主题从“数量”向“质量”切换,显现出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地位提升、与传统经济结合紧密、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民生活形态影响加深等特点。

在这些深刻变化的背后,既有着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也有着需求的推动作用。技术与需求双轮驱动,使得中国互联网在商业模式、创新文化乃至整个互联网文化中具备了独有的特色。

1.互联网商业模式最核心的是“用户”战术,催生用户需求,驱动技术发展

“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商业模式是需要技术去支撑运作的,而很多技术也正是因为有商业模式和本身商业需求的驱动而发展。”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车品觉认为。

门户网站模式、电子商务平台模式,都是互联网早期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在所谓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中,阿里巴巴更像网上大卖场公司,其依托的主要是电子商务这种商业模式。形态可能千变万化,但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既要满足用户需求,也要最终获得商业上的回报。

2005年,中国网民数量首次超过1亿;2008年,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互联网商业模式有了牢固的人群基础。2006年,360开创了杀毒软件的免费模式,短时间内成就其安全领域的市场地位。随后杀毒工具和安全软件市场盛行免费风。面向个人用户的杀毒软件,几乎都被迫从原来的几百元到几十元一套不等转向免费。

2010年,雷军创办小米公司,利用互联网渠道研制和销售智能手机,将“粉丝经济”演绎得淋漓尽致,尽管有许多“饥饿营销”等争议,但也在几年内成为体量庞大的一家互联网明星公司。

互联网资深人士认为,不管是免费模式,还是“粉丝”模式,互联网商业模式最核心的就是“用户”战术,也就是必须要争取到最海量的用户,或者是最重视的用户。有了人,后续的许多增值服务和产品就可以源源不断跟上。

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可以催生用户需求,这种需求又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但对商业模式来说,容易被模仿和拷贝,第一个开创者不一定能笑到最后。而对那些找不到可以盈利商业模式的互联网淘金者,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退出历史舞台,2008年、2009年曾红极一时的开心网,可以说是其中一个例证。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