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红梅
2014年06月20日09: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出不了院,回不了家
医院患者“只进不出”,很多医院每隔几年就要增加床位
“我得的是糖尿病,我有3个孩子,两个工作了,一个刚北大毕业。老婆在中央电视台当主播。他们每两个月就来看我一次,每次都给我3000多块钱。”午休时分,云南楚雄州精神病院病区内的很多患者都已休息,但陈新没有睡觉,兴奋地对记者诉说他的情况。
“这些都是妄想症状,他还没成家呢。家里人很少来看他。”护士长李惠芳在一旁偷偷告诉记者。陈新已在医院住了10年,刚住院的时候处于急性期,打人、砸东西、存在幻觉妄想。记者吃了一惊,陈新穿着很体面,侃侃而谈,不像患者。也许没有家人看他,陈新才幻想了甜蜜的一家人。
出不了院,回不了家,这样的患者不止陈新一个,每家精神病院都有不少于几十年“院龄”的老患者。云南省精神卫生中心有一名从18岁住到50多岁的患者;上海安康医院最长的从建院住到现在近30年;上海民政第三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最长的患者待了40年。
只进不出,医院的患者越来越多。昆明市精神病院救助治疗科病房楼道里摆满了病床,患者在院内狭小的空地活动,挤得满满当当的。“这个科室总共56张床位,目前有患者88名。”医务科长孟彬说,有的床位两个患者一起住。“医院里最长的已住了11年,平均住院日在半年以上。”
一般来说,为了减少病情波动,我国提倡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分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三个阶段。急性期主要在医院治疗,巩固期可以在康复机构,维持期则大多可回到社区。治好了为什么不回家,让出床位给重性患者?孟彬解释,该院主要收治对象为民政救助对象或强制医疗对象,每年警察强制送医的患者达到500多人,其中院内40多个患者伤过人并致死,对于这样的人,医院不敢放出去,地方也不敢接收。即使是没有伤人的,家里人担心回去病情复发,回家也没人照顾。还有一些患者已经查不出住址,或是不愿意说出来,怕遭家人嫌弃。
去年,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对300名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其中150多人符合出院条件;医院召开家属座谈会却发现,家属全都坚决反对患者出院。
“精神病院一般只有1/3的床位可以周转。由于进得多、出得少,很多医院每隔几年就要增加床位。”谢斌说。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说:“病人出院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区康复体系还没建立起来或没有完善,无法让患者在院外得到有效管理,并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恢复生活技能、社会技能,从而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