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最近,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时特别强调:“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这一论述,对于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充分认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坚定自身的价值追求。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俯仰天地,品察万物,洞知幽明,以勤劳智慧,创造出独树一帜、独具魅力、独领风骚的灿烂文化,成为人类历史的奇迹。放眼世界,唯有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并且生气勃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根基。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现在,国内出现的“传统文化热”,国际上出现的“中华文化热”、“孔子热”,遍布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都生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当代魅力和世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丰富的革命文化,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成果,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自诞生起,就高举起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使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是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优势。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辉煌,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放眼世界、审视自己、展望未来,世界的变化,中国的进步,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我们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舞台。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扩大,中华文化兴盛的势头不可阻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我们有理由更加自信地勇立文化潮头、担当文化先锋。
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我们必须反对“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摒弃毫无批判地继承的“儒家保守主义”或东方中心主义。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相关专题 |
· 学习路上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 《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