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起同学们的课本,给大家讲起了语文和数学
1958年1月,安徽省肥西县肥光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们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忽然被轻轻地推开了。孩子们都朝门外看去,一位客人走进了教室。看到是周恩来总理,孩子们“刷”地一下全站起来,用力地鼓起掌来。
周总理和正在上课的王老师握手,还跟同学们一样,问了声:“老师好!”接着,他又笑着摇着双手,让小朋友们坐下。小朋友们还是一个劲地鼓掌,谁也不坐。
周总理对王老师说:“请老师下个命令,让同学们坐下来吧!”王老师让同学们坐好,教室里安静下来。周总理点点头说:“学生听老师的话,很好。”
随即,周总理便拿起同学们的课本,给大家讲起了语文和数学。讲着讲着,他拿起一本语文书递给了第一排的杨善芝小朋友,让她念念书上的生字表,还弯下了腰,侧过头仔细地听着,看她念得对不对。
周总理又翻开算术课本,让张世贵小朋友答一道应用题,并在旁边耐心地帮助分析解答。等到下课,周总理到来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全校,同学们都围在了他的身边。
当周总理要离开时,同学们依依不舍地一直送到公路上,汽车边。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们要和总理照个相!”这正合孩子们的心意,大家一齐喊起来。周总理立刻转回来,愉快地答应了大家的要求。同学们在公路的斜坡上排好队,周总理站在孩子们中间,有人举起照相机 “咔嚓”一下,拍下了这珍贵的照片。笑容满面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
邓小平也喜欢孩子,心里总惦记着去学校看望孩子,给孩子们讲讲课。
1992年3月,邓小平来到上海闵行区马桥镇旗忠村,他要去学校看望孩子们。这时旗忠村小学的孩子们正在操场上列队举行少先队仪式。他们戴着红领巾,高举队礼,列队行进;鼓乐队的鼓声、小号声十分嘹亮。这一下子吸引了邓小平的注意。他走到鼓乐队面前,很有兴趣地看着这些孩子们。
他随后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旗忠村小学,对这所农村小学的环境、校舍和设施很是赞赏。当他看到学校还建有一座游泳池时,笑着对周围的同志说:小学有游泳池,这里是第一家。
快近中午时,学校开始了课外活动。孩子们在操场上看到了邓小平,纷纷涌来向他敬队礼,齐声叫:邓爷爷好!邓小平高兴地挥手回应,说:小朋友好!接着,邓小平给孩子们上起了体育课,为大家讲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教给同学们很多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
一堂生动的音乐课
2005年,天津、武汉、广东、珠海、深圳、杭州、上海……这些城市的部分高校里,一场场题为“音乐·艺术·人生”的精彩课堂如和煦春风般展开,而在台上讲课的,正是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
李岚清携历经8年多时间完成的 《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走进大学校园,与大家共同分享他对音乐和人生的感悟。
“就在复旦大学相辉堂外的大草坪上,我曾为第一次现场聆听来自李斯特故乡的青年音乐家们演奏《匈牙利狂想曲》而欣喜若狂……”
“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词曲皆美——‘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你们听,这和‘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相比如何?”李岚清娓娓道来。
这是一堂生动的音乐课,更是一场凝聚着智慧和心血的讲述。他从“现代人的智力开发得够了吗”、“音乐到底能给予我们些什么”等方面,深刻阐述了音乐在个人修养、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深有感触地说,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让师生们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李岚清几次在台上清唱起来:用英文演唱捷克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的《思乡曲》、用中文歌唱李叔同作词的 《送别》……在中山大学,他应同学们之邀,用俄文演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深圳大学,他和合唱团的同学们同台演唱了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蓓蕾之歌》。
曾在国务院副总理岗位上分管教育10年,他大力倡导将美育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畴,并正式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素质的人,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只有专业知识,而不懂审美,缺乏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修养,还不算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在讲座中,李岚清反复强调这样的观点。
(摘自新华网、人民网、《岁月如歌》中央编译出版社 、《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