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走进北京广济寺:

走进寺观教堂①:广大善信的精神家园

严 冰 魏文秀 叶 子 裴逊琦

2014年06月05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方丈欣然为我们题词
  裴逊琦摄

浴佛节当日前来广济寺浴佛的善众
  裴逊琦摄

天王殿与钟鼓楼
  凌海成摄

大雄殿
  凌海成摄

方丈向本报记者介绍情况
  裴逊琦摄

 

开栏的话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并存的局面。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各宗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一步体现了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和谐包容等鲜明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约14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6万人,宗教团体5500多个。

为帮助读者全面、系统、透彻地了解中国的宗教活动场所,去年,本报开辟了“走进寺观教堂”专版,对16个具有代表性的寺观教堂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了系列独家深入采访。从今日起,本报将继续刊出“走进寺观教堂”专版,向读者介绍中国五大宗教的一些代表性宗教活动场所的发展情况,展示寺观教堂异彩纷呈的风貌和中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现状,以飨读者。

(叶晓楠)

探访首刹:

门有古槐,庭无乱石,

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今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讲到:“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以及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物化形式,不仅仅是出家僧人修行的道场,还肩负有传播佛法、教化民众的功能。寺院中宏伟的殿堂、庄严的佛像,乃至其中无形的宗教精神,无不与世俗社会密切相关。因此,寺院是我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农历四月初八第2638个佛诞日到来之际,本报走进北京广济寺,探访这座隐于闹市之中的古刹。

来到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一座青砖砌成的山门将寺内与寺外分隔成两个世界——喧嚣的尘世与清修的空门。只见山门石额上刻着“敕建弘慈广济寺”七个金字。这里就是北京著名的“内八刹”之一——广济寺。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此成立。广济寺成为全国佛教活动的中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内外佛教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广泛影响。

当我们迈进山门,车流声、往来人声都渐渐从耳边消失了。熙熙攘攘的纷繁世界被隔绝在身后,眼前只见敞阔的院子由青砖墁地。淡淡的槐花香弥漫在空气里,带着一丝甜味,让人心绪平静下来。

一位居士正在打扫庭院,沙沙的扫地声给宁静的寺院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要想穿过这一层神秘、真正了解广济寺,一定要请教寺院主人。于是,我们便按照原计划拜见广济寺方丈演觉法师。

原以为拜见方丈必定得费一番周折,没想到方丈很乐意地接受了我们的请求,答应“带我们在寺中各处转一转”。

方丈脚步轻快,一边走一边向我们介绍:“广济寺最早建于金,明成化二年(1466年)重建,分东、西、中三路。现在我们看到的广济寺只保留了明代设计的中路建筑,顺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和多宝殿。”

大雄殿是一座佛寺最核心的建筑。我们入得寺中恰巧看见大殿前搭着脚手架,便向方丈询问其中缘故。方丈告诉我们,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寺中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漏雨、墙体倾斜等问题,所以这段时间正在进行全面抢修,预计到明年才能全部完工。

眼前的大雄殿覆着黄色琉璃瓦,殿脊有香水海,由水、莲花和一个梵字构成,寓意永恒世界、不生不死,显示着敕建寺院的皇家气派。院子空明寂静,偶尔听到一声“阿弥陀佛”,是寺中僧侣和居士互道问候。一排排绣着莲花的拜垫已经整齐排列在大雄殿前的院子里,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莲花瓣上。

广济寺是一座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寺中供奉着不少明清时期的佛像,以及明代刊印的《大藏经》等珍贵文物。

来到多宝殿,演觉法师带我们参观了寺中收藏的尼泊尔、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佛教界来访人士赠送的珍贵礼品。这些艺术珍宝的日常维护和修复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心血和精力。

早在1996年,本报曾就广济寺《胜果妙音图》的修复进行过报道。《胜果妙音图》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画师傅雯用手指为皇太后所绘贺寿之作。为了修复这幅珍贵的巨幅指画,广济寺当时尝试了古法修复、数字化复制等多种工艺。从1996年盛夏开始,至当年深秋,历时4个半月《胜果妙音图》方修复完成。

演觉法师邀请我们,农历四月初八可再来寺中。这一日是佛教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浴佛节,也就是佛诞日,广济寺将举行盛大的浴佛仪式。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