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晚年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

梁柱

2014年06月03日14:49    来源:《中华魂》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指明我国农业的最终出路在集体化

我们党在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选的历史任务中,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胜利。但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偏差。其中除了过分强调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公有制占绝对优势下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外,还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在农业经营上片面强调集体出工、集体劳动,“大呼隆”的形式主义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因而,新时期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业体制上的弊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要求的。

邓小平既充分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农村工作的创造,指明它适合于我国农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他又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最终会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早在1980年他就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16}他具体提出要在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多种经营和增加集体收入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等方面,为将来的集体化创造条件。1984年他在谈到农村问题时,重申1980年的谈话精神,指出:“农村政策很见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要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在农村,我们终归还是要让农民搞集体经济。”{17}从这里可以看到,邓小平对农村工作和农业的发展问题,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又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步引导我国农业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邓小平晚年继续关注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农村的改革,他在1990年3月同中央领导人的谈话中,提出了具有深远指导意义的“两个飞跃”的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的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8}到了1992年7月审阅十四大报告稿时,邓小平进一步阐发了这个思想,他说:“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勉强,不要一股风。如果农民现在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条件成熟了,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北京郊区搞适度规模经营,就是集体化集约化。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我讲过,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现在公有制在农村第一产业方面也占优势,乡镇企业就是集体所有制。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集约化。有的地区农民已经提出集约化问题了。这个问题这次不提也可以,还是巩固承包制,但是以后总会提出来的。现在土地是公有的。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新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主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19}。他特别指出,他最早提出两个飞跃思想的时候,李先念说这是一个大思想,表示完全赞成;但这个思想一直没有阐发。事隔两年多之后,邓小平不但坚持这个思想,而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这就更加清晰地规划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景和工作要求。

在这里,邓小平紧密地从我国农业的实际出发,既旗帜鲜明地拒绝那种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农业发展方向,又要求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并根据农民的意愿逐步推进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防止急躁冒进。事实上,邓小平指明的农业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在现实中有像华西、刘庄、南街等的典型,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的经验,显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农民一定会像当年创造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在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中再创辉煌。

注释: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365、1362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348、134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36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332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139页。

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1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2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

{1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6-1357页。

{1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7页。

{1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1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41页。

{1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67页。

{18}《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0-1311页。

{1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9-1350页。

来源: 《中华魂》2012年第1期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