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政策到群众中去,和谐稳定局面从群众中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大力开展化解信访积案专项行动,集中力量分层分类排查矛盾纠纷。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处理信访案件,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调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目前,全省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信访包案达10617件,党员干部下访接访近65万人次,处置信访积案近4万件,处理初信初访近4.3万件。
坚持项目资金到群众中去,惠民方案从群众中来。始终把重点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走访了解群众上学、看病、就业、安居、饮水、行路、用电、通讯等难题,列出办实事好事项目责任人和时间表,对特别困难和急需的马上解决,涉及面广和投入量大的积极纳入规划加快解决。目前,全省已投入资金26.8亿元,解决民生难题20多万件。
坚持帮助服务到群众中去,成效评价从群众中来。把贫困群体作为重点关爱对象,结成联系帮扶对子220余万个,切实关爱受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大力开展春节期间的“暖冬”行动和日常走访,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家中。积极组织送文化、法律、科技、政策到乡村、街道社区,不断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
半年多来,在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风雨相携,与群众心手相连,我们深深体会到,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近70年前的“黄炎培之问”仍不过时,打破历史“周期律”靠的是民心,靠的是与群众紧紧在一起。只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解决好与群众心理和感情上“最后一公里”的差距问题,民心就如水行渠,所向在我。
三、以制度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经常与群众联系,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这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长远着眼、从当前着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和治理社会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多年来,四川各级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办法,这些办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丰富和健全。在“走基层”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一项制度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理念,把工作部署与长效机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让教育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办法留得下来、坚持下去、巩固下去。
紧紧把握问题导向、党群干群联系两个核心,积极规范,努力践行,使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建立健全起来。一是建台账。在广大农村,既让党员干部走下去,又让民声民情聚上来,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做到村情社情、户情民情、期盼愿望、问题困难“四个知晓”。对入账问题立说立行、即知即改,并及时将建账问题办理情况向社会公开、请群众评议。全省共建台账12万本,登记各类问题60万个,解决近50万个,农村群众对解决问题的满意度在90%以上。二是双报到。在城市社区,开展省、市、县三级机关党组织到单位所在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的“双报到”活动,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结对服务和组团式服务。同时,着力推动机关优势党建资源向基层倾斜汇聚,组织全省机关党员干部深入12.7万个基层党组织指导帮助完成换届工作,加强“三分类三升级”,选派近40万人次干部进村入社蹲点帮助工作,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三是结对认亲。针对藏区反分裂维护稳定的特殊形势,安排省级部门和16个市1377名干部,对口支援32个藏区县,组织全省藏区6万多名干部与25万多户农牧民结对认亲,把群众工作落实到每个农牧民家庭、寺庙和人头,做到有重病住院必访、有子女辍学或待业必访、有意外灾害必访、有家人去世必访、有思想异常必访,构筑起藏区坚实的民心基础。四是联村帮户。针对近年来四川先后遭受的两次大地震和多轮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组织参加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168个单位的党员干部深入760个重灾村开展“联村帮户”活动,帮助受灾地区兴修水利、铺设道路、重建家园、组织生产,推动发展产业项目684个,开展技能培训15000余人次,广大灾区的建设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通过建立健全“走基层”机制,全省党员干部走进基层群众,丢掉官气、骄气、傲气,与群众面对面交心、手拉手交往,真正了解了民情、增进了感情、深化了亲情。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题永恒不变。我们将长期坚持这些机制,把党的智慧力量之根深深扎进群众,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注入永远流淌的源头活水,努力实现干部与人民群众常联常新、常走常亲,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提供有力支撑。
![]() |
相关专题 |
·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