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阿富汗特派记者 杨 迅
2014年05月16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图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街头的海报,让人想起描写阿富汗的小说《追风筝的人》。 |
有人说,在阿富汗充满历史气息的古老街道上,每一块砖头都有自己的故事。在阿富汗采访的一周,记者穿梭于首都喀布尔的大街小巷,倾听了当地民众的讲述,虽然经历不同,故事各异,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期盼:停止战乱,重回和平与安宁
故事 1
记者贾韦德:每一次离开办公室去现场采访,就像前往战场
贾韦德是一名当地记者,来自阿富汗中南部的加兹尼省。记者与他见面时,他正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敲击键盘,一旁的电视机里正播放着有关当地安全局势的新闻。忙完手中的稿子,在赶赴下一个现场采访之前的时间空当里,他在沙发上静静地点燃了一支香烟,在缭绕的烟雾中,为记者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
2001年阿富汗战争打响之时,我已经在首都喀布尔从事新闻工作了,我觉得自己是阿富汗战争的见证人。旷日持久的战争摧毁了阿富汗,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都遭到破坏,发展倒退。人们都觉得阿富汗形势很糟糕,实际上,从前的阿富汗并不是眼前这般光景。战争前的阿富汗安全形势不错,有人过来旅游。那个时候的喀布尔美丽动人,人们生活得自由自在,街头洋溢着欢声笑语。
从当初的苏联入侵,到塔利班统治,再到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这里的安全局势一直是民众心中的伤痛。从2006年起,爆炸就成了家常便饭,人们提心吊胆地生活,连上街也格外小心,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发生爆炸,也不知道是谁在策划和发动袭击。阿富汗变成了一个伤心的国度,几乎每天都有大量无辜民众在袭击中丧生。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家庭,丈夫在袭击中遇难,妻子为了养活6个年幼的孩子,只能上街乞讨,终日以泪洗面。采访遇难者家属是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但这是我的工作。我身边的不少朋友也因为战火永远失去了亲人,我自己也时常会忐忑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在阿富汗做记者是严峻的考验,每一次离开办公室去现场采访,就像前往战场一样。不过,这就是阿富汗的现实,我终究要面对。
记者的身份需要我在爆炸和恐怖袭击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纵然现场的景象惨不忍睹,我还是要强忍悲痛,尽量镇定地采访、报道、写作。今年4月4日,就在阿富汗总统大选投票前一天,两名美联社女记者在阿富汗东部霍斯特省采访时遭到袭击,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我认识死去的那名女记者。此前不久我们还在一起聊天,谁知竟然成了永别。时至今日,闭上眼,我眼前依然浮现出她温暖的笑脸。
阿富汗的很多城市都因为战火和袭击失去了原本的面貌满目疮痍。我怀念曾经那个云淡风轻的喀布尔,但很难找回来了。阿富汗将迎来一位新总统,我现在最大的期盼就是重回和平与安宁的时光,这个国家已经动荡太久,如果能为战争和死亡画上休止符,阿富汗人愿意做一切尝试。
故事 2
书店老板沙阿:希望更多年轻人拿起书,用智慧和勇气改变阿富汗
年过半百的沙阿·瑞尔斯经营着一家书店。古朴的招牌和低调的门面并不起眼,但书店已在风雨和战火中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是阿富汗现存最古老的书店之一。书店里的书籍门类齐全,还有不少进口书籍,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外国人来这里读书和买书。琳琅满目的书籍和宁静的氛围让人瞬间就沉静下来,暂时忘却了外面的刀光剑影。
我在欧洲拥有房产,亲戚也都居住在国外,我之所以一直坚守在战乱中的阿富汗,继续在这里经营书店,是希望在战火中用书籍的力量抚慰人们受伤的精神世界,在逆境中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阿富汗很少平静过,我的书店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塔利班统治时期推行极端宗教统治,将一切有人和动物图案的书籍视为描绘异教偶像的宣传品,并进行焚毁。为了避免更多书籍惨遭厄运,我小心翼翼地把书分散到不同地点保存。我相信,书籍是输送知识的窗口,任何时候都不能关闭。
2001年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后,我的书店迎来了转机,一些书又可以拿出来展卖。但由于爆炸袭击频繁,书店被迫多次迁址。为了确保书店和读者的安全,我还曾利用公交车设立起一个“移动书店”,往来不同城市售书,省却了读者的奔波之苦。2008年,我又建立了一个网站,读者开始可以从网上购书。店员收到读者的订单后,将书交给城际巴士的司机,由司机把书带到目的地,读者到车站付款取书。这样一来,买书变得既方便又安全,动荡中的阿富汗人民以这样朴实的传递方式延续着对书籍的渴求和阅读。
在经历塔利班时期神学为主的教育后,阿富汗的年轻人再度开始学习艺术、文学、工程、建筑等科目。我感到十分欣慰。如果没有书籍,阿富汗就不会有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在爆炸和袭击中,阿富汗的文化仿佛被世界遗忘,只剩下沾着鲜血的落后形象。但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越需要通过书籍向外介绍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同时通过阅读启发民智,让更多人从书中汲取知识和营养。
枪支取人性命,用枪支来作战昂贵而艰难;书籍赋予人生命,用书籍来战斗方便又有内涵。战争在阿富汗持续了30多年,直到现在仍未平息,我希望更多年轻人拿起书,用智慧和勇气改变阿富汗的未来。
故事 3
公司经理穆罕默德: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宁愿用更高的房租来保障安全
在喀布尔的几天里,记者对这里偏高的物价印象深刻。街头商店内,食品种类并不欠缺,但不少商品的价格差不多是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两倍。这对贫穷的普通阿富汗百姓而言,实在是难以承受的重负。穆罕默德是喀布尔一家矿业公司的经理。他告诉本报记者,因为阿富汗安全形势恶化,从外省到喀布尔的人很多,不少在阿富汗的外国公司也倾向于在喀布尔租房。由于市场对房屋和日常用品的需求增加,便推高了住房和商品的价格。
在喀布尔租一套两居室的公寓,每月租金在400到500美元之间。如果是买房,每平方米的价格在300到500美元之间。没钱的民众只能背着政府,利用夜幕的掩护在喀布尔山上私建房屋。在喀布尔市内一眼望去,周围山上到处是这样的房子。虽然交通不便,设施条件又差,但好歹有了个容身之所。私自建房是违法行为,但目前阿富汗政府自顾不暇,管理能力较弱,根本没有精力解决违建问题。有些人私自建好房子后,再转卖给他人,即便警察插手,送些钱就能了事。
今年4月,1美元兑阿富汗尼(以下简称阿尼)的价格为1∶57。10年前,买1个面包仅需3阿尼,买1公斤无骨牛肉大约要120阿尼。如今,两者的价格已分别涨到了10阿尼和300阿尼。土豆、西红柿等蔬果及汽油等日用品的价格都上涨明显。
在喀布尔这样的大城市,即便房屋和商品价格偏高,不少百姓还是愿意留在这里。这是因为大城市的安全形势较其他地方更好。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宁愿用更高的房租来保障自己的安全,防止受到塔利班和其他武装组织的袭击。
穷人怎么办?虽然与10年前相比,阿富汗多了电脑和网络,不少人用上了手机,但越来越高的物价让这些商品对于穷人来说仍遥不可及。除了安全隐患,贫富差距、就业困难、教育欠普及等众多民生问题,仍是百姓期待解决的问题。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