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新时期邓小平重视海外华侨华人作用论析

姜淑萍

2014年05月12日10:12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三、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实现祖国统一中的纽带作用

  收回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既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民族复兴大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明确指出:“国家的统一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愿望。这不仅有利于子孙后代,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是一件大事。”[3](p.797)对于统一的意义邓小平曾指出:“祖国统一后,所有中华民族的子孙就不仅是站起来了,而且飞起来了。”[3](p.1189)在领导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解决台湾问题,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邓小平最为关切的、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邓小平把海外华侨华人视为连接大陆和台湾的一条重要纽带,一支推动中国统一的重要力量,不断向海外侨胞传达一个意思,即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说:“我们都是立足于振兴中华民族,口号是‘振兴中华’。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一个根”,[3](p.1189)并在各种场合向海外侨胞阐述中国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立场,希望他们为祖国统一多做贡献。1982年12月14日,邓小平会见新增选的全国政协常委、从台湾回到大陆的马壁教授和由美国回国定居的原台湾大学教授范寿康,勉励他们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贡献力量:“你们的行动要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总是要统一的,你们带了头,这很重要。”[3](p.876)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国庆35周年庆典讲话中号召,希望全国各族同胞,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促进这一天早日到来。[2](p.70)

  为了实现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而“一国两制”这个概念,是邓小平在会见海外华人李耀滋时第一次提出的。李耀滋当时是美国华人协会主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天系教授,他积极致力于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大业,他说,虽然自己入了美国籍,但那是法律的问题,感情上还是中国的。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李耀滋时,同他谈了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第一次使用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说法:“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们那个制度。”[3](p.797)邓小平还希望他有机会到台湾,给蒋经国传个信,很想再会一次面。为此,李耀滋十分郑重地去了一趟台湾,见到了蒋经国的儿子章孝严(蒋孝严),传递了邓小平的口信。邓小平不仅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而且提出了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具体方针政策,即著名的“邓六条”。而“邓六条”也是邓小平在会见海外华人时首次提出的。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的美国新泽西洲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详细阐述了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方针政策,并强调:“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2](p.30)

  丁肇中教授是从台湾到美国留学后定居美国的爱国美籍华人。1984年10月4日,邓小平专门会见并设午宴招待回国参加35周年国庆盛典的丁肇中和他的父亲丁观海教授。邓小平向他们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对台湾更宽一点,他们还可以有军队。在经济、文化、民间交流等问题上也和香港一样。我们不用社会主义统一台湾,台湾也不要用三民主义统一大陆。当丁肇中提出希望能在台湾见到邓小平时,邓小平立即表示:“好啊,我很愿意。”[3](p.1000)

  从上述可以看出邓小平非常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对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也希望他们做更多的工作。

  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在顺利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对于晚年的邓小平来说,祖国统一是他的一大牵挂,“希望国家能早点统一。”[3](p.1189)为此,他特别强调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2](p.76)“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2](p.362)邓小平把海外华侨华人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重视海外侨胞的作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海外赤子的心,香港、澳门如期回到祖国怀抱,更加激发了中国人民实现大陆和台湾统一的愿望,“一国两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华人成为两岸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为促进两岸交流、加快统一进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参引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9页。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

  [5]《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