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五问自贸区:这枚“爆竹”究竟响不响

2014年04月28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这拿地搞开发,有优惠政策吗”;

“承担中国改革‘最后一击’的爆破手”;

不过是“一种小尺寸开放”,像“一枚难响的潮湿爆竹”;

……

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孕育到初生,“被打量”注定如影相随。

有两眼放光的兴奋——自贸区概念股反复活跃,“大妈”抢注“壳”公司,“纽伦沪”全球金融格局似乎指日可待;有报以冷眼的失落——总体方案并非“优惠政策大全”,人民币自由兑换没有“立等可取”,“唯一成果似乎就是一个混沌的局面”……

上海自贸区这枚爆竹,究竟是潮了,还是响了?本报记者怀揣问号,通过近十天实地调研,倾听自贸区人坦然应答。

1.“到底是在试验开放,还是在试验管制?”

——客观评判松与紧

自贸区“苗圃”试种的“第一株”,就是负面清单。

这份清单公布即遭吐槽:就是把正面清单反过来点一遍,禁止类别不减反增,“试验区是在试验开放呢,还是试验管制呢?”

本报上海分社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撰写的一篇舆情分析报告,统计了媒体、专家的观点分布,结果超过八成认为清单还需优化。

迈出的貌似一小步,但“非禁即入”的理念创新,则是锐意改革的一大步。如今,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风靡全国。

“对负面清单,很多人去年3月前都没听说过。”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坦言,自贸区将此作为制度创新关键内容,就是为与国际规则体系相衔接探路。

上海自贸区的一个“聪明之处”在于开了一个各部门最容易接受的清单,“今后努力做负面清单的减法,不断减也就不断开放”。

自贸区成立后,新增企业外资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从开始2%至3%,上升至今年3月的8.5%。“透过自贸区,我们对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信心十足。”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兼自贸区支行行长张晓萌如是说。

2.“各项政策细则,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冷静看待快与慢

微信上流传的“关于上海自贸区的10句抱怨”,集中在嫌慢、嫌烦:“自贸区各项政策细则,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有意思的是,不少受访企业却相当宽容。

全球轴承供应巨头斯凯孚集团的分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洁,正沉浸在保税与非保税商品分类监管从“物理围网”到“数据围网”转变的喜悦中,这大大节约了运营成本。她笑对“慢”的抱怨:“任何变革管理,都需要平台期,不可能直奔结果。”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财务金融部高级经理杨军,则初尝中国首单境外借人民币的甜头,通过中行在澳门银行融资,至少省了100万元财务费用。他说:“自贸区政策出台相当密集,一天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用“一快二慢”评价有关航运的政策效果,“负面清单方案出台快,航运企业市场反应慢,政策的后续配套也比较慢。”

外界的“失望”,很大程度源自金融领域。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龚柏华认为,改革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分步施行。“从金融本身改革看也许不快,但从服务实体经济而言,自贸区金融创新还是比较快的。”

3.“是改革者的试验田,还是投机者的乐园?”

——辩证把握热与冷

“先放一个篮子”,是一些投资者的心态。上海自贸区揭牌至今陡增7700多家企业。“这里是改革者的试验田,还是投机者的乐园?”担心不无缘由。

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表示,“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试在上海、意在全国。从审批到备案,从“先入区、后报关”到“先照后证”,自贸区着眼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试验,激发了企业无限的创业想象空间。

放权、开放,并非放任不管。

3月1日起,企业无需年检,却需要按规定期限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

金融监管者在各种场合强调,自贸区金融创新绝不是金融的“自拉自唱”,绝不能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自贸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已具雏形。正如上海市委常委、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所言,“准入方面不必多管制,维护市场秩序、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措施,倒是应该加强。”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