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历经一夜春雨洗礼的兴仁县屯脚镇鲤鱼坝村更显清新,村前村后,山花怒放,枝头新绿点点。村里建成不久的民族文化广场上,展现苗族文化的民族文化长廊独特别致,在广场不远处,一座即将建成的苗族博物馆,更是使人禁不住对这个苗族村寨刮目相看。
“没想到快三年多时间,习近平总书记还在牵挂着我们苗家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今年两会期间,他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专门向全国人大代表王箐问起村里的情况,并请王菁向乡亲们转达良好的祝愿和问候哩!”行走在整洁的广场上,村干部杨国祥自豪的神情中,更多了几许感动。
同样的自豪之情也出现在几十公里之外的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村民脸上。“习总书记专门托人祝福我们的日子‘好花红’,注定我们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3月17日,当全国人大代表王箐到村里,向村民转达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问候时,这个布依族聚居的小山村顿时沸腾了。
“红花朵朵向阳开,各族人民心向党”。牢记总书记的“好花红”美好祝福,正在跨越赶超道路上奋力前行的“中国金州”黔西南各族儿女把殷切嘱托化为强大动力,全力建设美好家园,推进同步小康。
“鲤鱼”跃龙门
鲤鱼村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寨,因当地有一个美丽的鲤鱼湖而得名。虽有“鲤鱼跃龙门”之寓意,但受各种因素制约,闭塞落后的鲤鱼村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以来十分滞后。
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来到鲤鱼村,与村民拉家常,话发展,并鼓励大家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的生活。
将总书记的嘱托化为谋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巨大动力,鲤鱼村干部群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调整步伐,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闭塞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寨已是旧貌换新颜,一个靓丽、富足的乡村逐渐向世人露出了美丽的容颜。
“以前村里的道路又烂又窄,两年多来,进村的道路变宽了,每家每户的串户路也修通了,庭院也都全部进行了硬化,而且还安装了140盏太阳能路灯。不光下雨走路不湿鞋,晚上出门也是亮堂堂。”对比村里今昔变化,村民的话语里满是欣喜。
2012年以来,鲤鱼村在完成道路硬化的同时,还完成了民居美化工程和大部分危房改造,修建了两个村级广场。最让大家感到引以为豪的是,村里还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村级污水处理厂以及两座公厕和垃圾处理站,还开工建设了苗族博物馆。记者看到,总投资120万元的苗族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完工,即将投用。目前,各级各部门投入到鲤鱼村的各项资金已有1300多万元。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鲤鱼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年多来,村里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鲤鱼村一些村民开办起了“农家乐”,目前村里的“农家乐”已有7家,最多的人家一年收入近10万元。利用独特的冷水资源,村里还养殖娃娃鱼1000余尾。
离食用菌姬松茸下种种植还有一段时间,鲤鱼村里几十户准备在今年“进军”这个产业的农户早已跃跃欲试了。2012年底,鲤鱼村开始引进姬松茸种植,去年,64户种植姬松茸的农户户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今年,全村打算种植姬松茸的农户将超过100家。为配合乡村旅游发展,鲤鱼村今年还发动村民种植了1000亩甜柿子,明年这些柿子开始挂果后,每亩最低收入将超过3000元。届时,至少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万元以上。
产业发展带动鲤鱼村人均纯收入三年来节节攀高: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11年的2700余元增加到4618元。“有习总书记的关心,有党的好政策支撑,我们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鲤鱼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平告诉记者,眼下村里正与一家企业洽谈总投资达6.7亿元的种植养殖投资项目,这个以饲养牛、野猪和梅花鹿以及种植澳洲坚果的项目一旦落户鲤鱼村,必将成为推动村里快速发展的又一强大助推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