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3日,巴塘县莫多乡发生森林火灾。毕世祥(中)在一线指挥救火。四川省甘孜州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丹巴县甲居藏寨子。本报记者 李亚彬摄
编者按
毕世祥,生于1960年,藏族,中共党员,生前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去年12月16日,在基层调研途中因大雪道路结冰发生车祸,不幸殉职。毕世祥同志牺牲不久,本报即派记者赴甘孜采访,撰写长篇通讯《“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追记四川省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世祥》(2013年12月31日头版),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本报再次派记者深入毕世祥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以及他的家乡采访,讲述他扎根基层、勤政爱民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立体形象。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个多月了,仍然有很多藏族群众为他转经祈福,仍然有很多僧人为他诵经超度,仍然有很多干部祭奠他。
毕世祥牺牲后,甘孜州委追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四川省委追授他为“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
藏族谚语说:缎子旧了花纹不退, 英雄死了名声不减。
他,依然活在甘孜各族人民的心中。
“他视名节重于泰山”
毕世祥的母亲和妹妹毕玉生活在一起,住在甘孜州丹巴县城一所单元楼里。一台老式电视机,一些旧家具,干净俭朴。80岁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每天下午去医院治疗。她得知记者要来,就推迟去医院。她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组织的关怀,还告诉大家要好好保重。老人想得最多的是别人。
节俭朴素,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是毕家的传统。父母对毕世祥从小要求严格,淳朴的家风对他清正廉洁品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982年,毕世祥从西南民族学院毕业参加工作,先后在甘孜州州直机关、学校和州、县党政领导岗位工作。无论在哪个职位,他都秉公用权、不谋私利。
“他真的太无私了,我们哪家想求他谋一点私利,他绝对不会答应。”毕玉有时会埋怨哥哥。“把人都得罪了,将来退了休怎么办?”毕世祥的妻子许惠明也偶尔“敲打”丈夫。但家人对他更多的是理解,“权力姓‘公’不姓‘毕’。”毕世祥的母亲道出了一家人的心声。
在丹巴中学校长李亚明看来,毕家人太低调了。毕世祥的妹夫罗兴川曾任丹巴中学校长助理。“罗兴川与我共事一年,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几乎无话不说,可他从来没有向我提起过在州上当大官的大舅哥。”李亚明感慨地说。
无情而有情,毕世祥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
毕玉说:“哥哥对父母很孝顺,只要有空回到丹巴,就带老人出去散步。”
毕世祥的儿子毕达大学毕业完全靠自己找工作。“我以前还是有点怪父亲,现在才知道他对我的爱很深沉。”毕达说。
几十年来,毕世祥跟各级基层干部的关系都很好。很多县上的干部到甘孜州州府康定出差,总想请请他。白玉县委书记康光友告诉记者,一次,他到州上开会,想请毕世祥吃饭。得到的回答是:“一吃饭就得喝酒,既费时又费钱,还是我请你们吃工作餐吧。”“他既拒绝了吃请,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康光友和许多干部都有相同的感受。
据说,很多高僧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把自己的衣服、用具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因为不知道自己第二天能不能醒来,即便不能醒来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人要活在当下,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才能避免患得患失——这是高僧的人生哲学。
毕世祥深受藏族优秀文化熏陶,从中汲取智慧。与毕世祥共事多年的甘孜州群工局干部张建国对记者说:“他视名节重于泰山,没有一心想升职的焦虑,有的只是做不完的工作。”
藏族谚语说:生前心儿正直,死后骨头干净。
毕世祥就是这样的。
![]() |
相关专题 |
· 人物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