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 徐奇渊 杨盼盼
2014年04月02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作用
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机构中的话语权,完善金融安全网构建,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与各国经济政策协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全球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分量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中国领导人曾表示,全球需要一个更多元、更均衡的货币体系,逐步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有助于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积极发挥在全球经济治理机构中的作用,提升话语权。推进落实IMF份额与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话语权。为了体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不断上升的权重,IMF董事会2010年11月通过份额改革方案,超过6%的份额将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代表性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并改革董事会使其更具代表性,其成员全部由选举产生。改革完成后,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在IMF的表决权份额将增加4.5%—14.3%,其中中国的份额将从原来的3.72%升至6.39%,成为继美、日之后的IMF第三大会员国。这是近70年来IMF最具根本性的治理改革,也是针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份额转移方案。
目前,改革遇到了一定的阻碍,有关各方应尽力促使2010年达成共识的份额与治理改革正式生效,并积极准备2015年1月的第十五次全面份额评估。除了IMF之外,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平台,如G20、金融稳定委员会等相关全球治理机构,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作为促进全球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和全球金融稳定的议题进行讨论。
第二,积极参与各层次的金融安全网构建。国际货币体系好坏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其面对危机时的韧性,而金融安全网则是危机发生时给予各国保护的重要屏障。中国应在全球、区域、双边等多层次全面参与金融安全网的构建。在全球层面,中国可以积极督促各方尽快完成IMF增资改革,扩大IMF的借贷能力,探索多样化的危机救助方式。在区域层面,继续推进完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及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促进区域金融稳定。在双边层面,在现有的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基础上,探索与更多国家签署双边互换协议的可能性,进一步推进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发展,在促进双边贸易投资的同时,探索促进双边金融稳定的渠道。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储备体系的改革。外汇储备是危机发生时的缓冲垫,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助于防范短期资本外逃的负面影响,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更是如此。中国应当积极参与IMF的SDR改革,提升SDR作为储备资产组成部分的作用,探索在美元为外汇储备主导货币的背景下,如何使SDR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应当积极探索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形式,创新现有外汇储备资产运用模式,在保证外汇储备资产安全的同时,利用外汇储备资产促进长期增长和国民福利。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在外汇储备多元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四,积极参与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促进互利共赢,避免以邻为壑。国际货币体系得以持续健康运行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各国之间政策的协调。近期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再一次表明了国际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中国应当在国际政策协调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更加重视评估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外溢效应、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分析实体经济发展与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评估各国金融稳定性、建立相关危机预警系统等机制。中国应当在G20中继续强化已经被写入公报的政策沟通机制,确保各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政策制定者有效沟通,保持谨慎调整态度,关注溢出效应,防止经济政策调整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冲击。
第五,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有诸多弊端,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有助于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进而有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应内外兼修。对内应当进一步改革国内金融市场,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与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相匹配的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应进一步对国内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稳固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对外应当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形成双向浮动机制;审慎、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双向开放,避免过快开放资本账户带来的冲击;推动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作者单位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2日 23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