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永远冲锋的战士

济南军区原某师战士、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的事迹

2014年04月01日14:09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永远冲锋的战士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载,治山治水创造8个第一

——“我是一只蚯蚓,虽然没有手脚,却可以松软板结的土地”

张家泉村位于沂蒙山腹地,四面环山,土地异常贫瘠。每年冬春两季,外出逃荒者不乏其人。

1957年初,朱彦夫被推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那天他举起断臂说:“我是一只蚯蚓,虽然没有手脚,却可以松软板结的土地。我就算豁出命来,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春天到了,山花开了。这天,他拖着近10公斤重的假肢,躲开众人的目光,只身爬上海拔334米的南山顶,一遍遍俯瞰静卧在山坳里的村庄,一遍遍观察斜挂在山坡上的土地,一张蓝图渐渐清晰起来:找水打井,填平沟壑,扩大耕地,绿化荒山,发展经济园林……

也许是因为过于劳累吧,摸黑下山时,一阵眩晕,他重重地摔倒在乱石沟里。

天黑了,妻子发现朱彦夫没有回家,心里很着急。乡亲们打起火把,漫山遍野找人。

“支书,你在哪里?”乡亲们的喊声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就是惊不醒这个倒在血泊中的汉子。第二天清晨,乡亲们终于找到了朱彦夫,只见他浑身血迹斑斑,脸上却挂着笑容。在乡亲们的一声声呼唤里,朱彦夫醒了,说话了:“咱张家泉村是个好地方,好好干上10来年就能过上好日子。”

这次“南山之行”成了张家泉村改天换地的动员令!找水、治山、造田、架电、植绿,一个个山里人想都不敢想的大工程,在张家泉村渐次展开。

缺水是张家泉村最大的难题。

“有女不嫁张家庄,挑水跑到西山根。去时穿双绣花鞋,回来磨破脚后跟。”一句顺口溜,道出了村民的无奈。张家泉过去叫张家庄,因为盼水心切,乡亲们索性把村名改成了“张家泉”。

朱彦夫从县里请来专家,测量确定了打井地点。

冬闲时节,天蒙蒙亮,村里的冲锋号响了,乡亲们立起井架,用铁锤、钢钎开始打井。那些日子,朱彦夫拖着假肢,天天泡在工地,假肢那“嘎嘎吱吱”的声响,仿佛催人奋进的号角。冰天雪地里,乡亲们推起小车,喊着号子疾步如飞。

冬去春来,叮叮当当的声音,在山坳里响了4个月。柳树发芽时节,第一眼深水井终于出水,张家泉村沸腾了,人们品尝着这清甜甘洌的井水,脸上绽放出无比灿烂的笑容。

就这样,朱彦夫带领村民,用10年时间先后打出了3眼深水井和3个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引水渠,使全村一半以上旱地变成了水浇田,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记者采访时,特意参观了一眼大口井,说是井,其实是一个水坝,容积达8000立方米。村民们说,老支书开掘的3个大口井就是俺们村的都江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山顶松树戴帽,山间林果缠腰。”25年间,朱彦夫带领乡亲们砌石垒堰,硬是在山坡上开出80多亩“大寨田”;填平赶牛沟、舍得沟、腊条沟3条大山沟,改造出一块面积约200亩的小平原,旱涝保收;在石头山上建成40亩果园,在沟沟坎坎上种植了10万株花椒、2万株桑苗,绿化荒山800多亩。

现任党支部书记刘文合指着尚未返青的花椒林说,30多年过去了,老支书留下的果园和花椒林,经过不断换苗更新,至今还是村里的“摇钱树”。他一口气讲了老支书创造的8个第一:在全县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有了人造平原、第一个实现平均亩产300公斤、第一个种植经济林、第一个通了电……

为群众谋利的人,群众会把他装在心里。74岁的老会计张太元说,朱彦夫当支书25年,工分不记,报酬不要,政府发给他的伤残军人补助金成了村里的发展基金、慈善基金和乡亲们的救命钱,大部分都用在了救济军烈属、孤寡老人和困难户上。

还有一个细节不该遗忘,朱彦夫担任村支书25年间,村里上工的信号就是人民军队的冲锋号!

扎根农村改天换地,带领群众在沂蒙山创造8个第一,这是朱彦夫重度伤残后打赢的第二个冲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