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拉郎配”
“我一贯的思路是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与班子的积极性,调动社会资源的积极性,而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去投入。到砖壁村的时候我就强调,我不会带钱去帮扶你们。”对于扶贫,袁纯清始终坚持“授人以渔”的观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这一条恰恰成为“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制度红线”。
按照要求,山西每个参与扶贫的企业都要建立农业开发公司作为投资建设和经营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股份化运作,坚持以互利双赢为基本原则,把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民增收、企业赢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形成利益共同体。
袁纯清直言“坚决不搞‘拉郎配’”,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过去企业扶贫投点钱就完事,原因就在于那是企业的一种外在行为,现在我们要让它成为企业的内在行为。建立农业大产业、大项目,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生产经营,通过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要知道,贫困地区的黄土也可以变成金啊!”
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山西58个贫困县开工建设项目达到209个,总投资69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9个,开发、流转土地或带动万亩以上基地建设的项目32个,可吸纳带动10万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据悉,到2015年,山西企业产业扶贫开发将带动贫困村2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实现翻番;到2020年,将带动贫困村5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今后5年内,“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预计总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可实现产值2800亿元以上。
虽然这个扶贫新模式得到了企业与农民的高度认可,且在各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袁纯清仍希望能在制度的设计上更加科学、有效。“今年我会找时间下去认真调研一番,希望能在机制上有更大的突破。”他表示。
“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袁纯清认为,山西当前实施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对于本土能源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一次重大机遇。
众所周知,山西资源型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能源市场持续低迷、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形势下,面临着加快实施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的紧迫任务。
这样的大背景被袁纯清视作是能源企业与贫困农民“联姻“的绝佳机缘,而合作的模式则是一次“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把企业的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给企业有力的扶持政策,在确保农民不失地、不失利、不失业的前提下,通过出租、入股、转包等形式吸引农户流转土地。”袁纯清介绍道。
在3月6日的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袁纯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特意请全国人大代表、同煤集团董事长张有喜现身说法,从企业的角度谈谈扶贫开发的情况。
张有喜介绍,同煤集团共成立了6个扶贫公司,分布在天镇、浑源等贫困县,先期投入已达亿元,建起百个蔬菜大棚和高科技暖棚,引进山东的蔬菜种植技术,帮当地群众搞设施农业,带动了周边6个村的1000多户农民……
正如袁纯清所言,“山西这样的试点还很多”。而大批企业争相奔赴贫困地区“掘金”,同样经过了深思熟虑,认为“具备了产业扶贫的时机与条件”。
2009年至2012年,山西先后投入600亿元在农村实施了两轮“五个全覆盖”,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好解决,这也为企业实施规模化产业开发提供了硬件支撑。
从农业的角度分析,山西虽是农业小省,却素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蔬菜、中药材、干鲜果品等在全国享有盛名。然而,受制于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市场一直不温不火。
袁纯清表示:“山西将积极承接环渤海地区农业产业转移,围绕规模养殖加工、设施农业、中药材种植加工、小杂粮加工、旅游开发和特色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等,设计一批‘项目菜单’,谋划一批实施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优势独特、带动能力强,适合大企业参与的好项目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合作机制,联系引进省外知名企业,共同开发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
采访结束时,袁纯清颇为自信地说,贫困地区将会成为继煤炭之后,山西的下一个“富矿”,希望国内外有识之士更多地关注山西的贫困地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