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六大数字背后的司法“考题”

2014年03月11日14:29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六大数字背后的司法“考题”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同比增八成,公共安全案件占比居前列……10日提请代表审议的两高报告所附图表中,六大数字既折射民生热点,也为司法改革出了新“考题”。

如何让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如何为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代表委员进行解析。

增速84.2%:最严格处罚彰显打击力度空前

在2013年人民法院一审刑事案件中,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同比增长84.2%,增幅高居榜首。

因制售地沟油,朱传峰一审被判死缓;湖南一商贩生产销售伪劣腊肉50吨被判刑12年。数字反映了监管打击食品犯罪决心之强、力度空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保障食品安全之难。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说,高压之下,犯罪手段也不断翻新,出现高技术含量、全链条渗透等特点,一些监管部门行政不作为助推案件多发。要清除此类犯罪背后的“保护伞”,给违法犯罪以更有力的震慑。

占比5.07%:堵住刑罚执行的腐败“后门”

2013年人民法院审执结案件中,减刑、假释案件占比5.07%。

减刑、假释本是激励入狱者“重新做人”,但实践中有时异化为刑罚执行腐败的“后门”。今年3月,广东省高院紧急叫停了135件减刑、假释案件,罪犯黄少雄(广东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省工商联原主席)等多起减刑案件,因“执行刑期未满3年”而被退回监狱。

全国政协委员、昆仑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征夫认为,个别以权或者花钱“赎身”、逃避或减轻惩罚的案件时有发生,严重践踏法律尊严,损害执法司法公信力。要加大此类案件执行的公示力度,实行公开开庭审理,推行执法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惩治司法腐败行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