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读中华经典,领悟——

领导力六层次

鲁贵卿

2014年01月29日09:00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领导力六层次

2003年以来,我们中建五局每年推荐一本书,其中有《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国学的内容。近期,我从国学中把一些经典的内容提出来,分了几个方面,形成了关于领导力的一些思考,今天分享给大家。

我始终有一个想法,可能有点自不量力,那就是“中国管理该登场了”。以中国人的智慧来说,我们不需要“言必称西方”,西方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中国也有很多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坚持发扬。现在社会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比如说,高考中英语考试分数的比重就要下降。实际上,国外也不是什么都好,中国也不是什么都差。当然,我们总体上还是有很多不足。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提出了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我认为,作为我们企业界的人,还应该讲“管理自信、机制自信、文化自信”。平时我在思考一些管理问题时,就经常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考虑。比如说,我们开发的楼盘,就不会采用“托斯卡纳”之类的洋名字。我总认为,我们中国的文字、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足以能够表达清楚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再比如说,我们五局解决人的问题,就没用“平衡计分卡”那一类的工具,我用“都江堰三角法则”也把它解决好了。都江堰是谁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几千年了,都江堰还在发挥功用,这是世界罕见的。所以,要善于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去汲取营养和智慧,这是我一贯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

这次,我将领导力的理论与国学的思考相结合,形成“领导力六层次模型”,但我感觉叫“模型”太模式化,所以我把“模型”两个字去掉,就叫“领导力六层次”(如下图)。

什么是领导力?领导力可以分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六个层次。如果你具备这六个层级的能力,你的领导力就牛气了。

首先要“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致知”?就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认识并掌握客观的规律,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分析水平,增长处理人和事的能力和智慧。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把这个事物用格子分隔开来,分门别类,再分析它的内在联系性,然后装到你的脑子里,变成你的智慧,这叫做“格物致知”。再就是要“诚意正心”。什么是“诚意正心”?诚意,就是使自己的用心更真诚、更可信、更实在。正心,就是让自己的内心更正大、更光明。诚意正心,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变成真正的光明体,发出信实、正大的光芒,去引导自己的生命,走向光明、正大的路程,去点亮自己,去照亮别人和周围的世界。诚意正心是人的生命最核心的部分。否则,即使你有了知识,但你的意念都是歪的,你整天想着偷人家,抢人家,害人家,那你就算有能力,也是负能力。然后是“修身”,“修身”讲的是修养外在的气质和行为。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后才是“齐家”。我们企业也是一个家,是一个大家庭。治理企业也是“齐家”的一部分。如果能力再强一点,可以“治国”,然后再是“平天下”。这是从内到外、自近而远地阐述领导力。

在“领导力六层次”中,“平天下”是最厉害的。我感觉,从狭义理解,能够“平天下”的人不太多。武力“平天下”算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思想领域的“平天下”。孔夫子就是一个代表。昨天我们接待了两位瑞士客人,他们对我们的展厅很赞赏。办公室的小李给他们介绍“孔子”的时候,他恭敬地说是“孔夫子”。“孔夫子”的称谓,就包含着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尊重。除了孔夫子用儒家思想来“平天下”,还有老子,他是用“道”来“平天下”的。当然,秦始皇通过武力也叫“平天下”,但他是有限的。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也是“平天下”的一种,从文化思想影响上看,毛泽东也应该算是一个高峰。“治国”,刚才讲的这些皇帝们、伟人们,就是治理国家的。我们大家平时讲起“治国”、“平天下”的时候,好像这些离我们比较远,其实不然。如果从广义的层面讲,可以说,每个人都把自己修养好了,每个企业都把自己治理好了,天下国家自然也就好了。这也是治国、平天下。从这个角度讲,治国、平天下离我们并不遥远。包括我们对国家有一些建设性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都来传递正能量,这就是为“治国”、“平天下”作贡献。然后是“齐家”的层面,我们在座的人能多想想“齐家”的事,你的领导力就强了。怎么才能“齐家”呢?要“修身”。这“修身”怎么修呢?要“诚意正心”。怎么去达到“诚意正心”呢?要“格物致知”。

“领导力六层次”,从里到外是一种能量的散发,从外到里是对能力的要求,这就是领导力六层次模型所要反映的,我从内向外画了个箭头,还要再画一个箭头从外向里,实现双向互动。你要想散发能量,提高能力,你就要拥有“核动力”。“核动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模型的圆心“格物致知”,也就是认识事物的能力。为什么有的人能管好企业,有的人就管不好呢?是因为“格物致知”的能力不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管理能力自然就差了。但是,有了这种能力,你还得“诚意正心”,这是人生“核能量”的能源储备库,只有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你才能影响你的周围,你的影响力才会提高。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有外面的“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

大体来讲,这就是“领导力六层次”的逻辑关系。这是我把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中的“八条目”,重新组合成六个层次,结合我们企业的发展,结合企业各级干部领导能力提升的要求,所做的一个阐发。《大学》的主要内容,按朱熹的解释就是“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把其中的“八条目”整合为“领导力六层次”,也就是把“格物、致知”合并在一起,把“诚意、正心”合并在一起,因为,格物、致知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诚意、正心也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这样“八条目”就变成了“六层次”。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模型,我下边引用一些古典、经典来给大家一一做出解释。

第一层 格物致知。

《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是五局“每年推荐一本书”活动今年推荐的读本。我们说“格物致知”,就是要找出规律。规律是什么?是“道”。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你道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这个“道”字怎么写的?拆开来看,一个“首”加一个“走”,就是“道”,也就是“面之所向,行之所达”,就是“道”。但是,你写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道”不出来、表述不出来的,一旦能“道”出来,那就不是“道”了。包括“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同样的意思。所以,《道德经》被称之为“玄妙之学”。但是,虽然“格物致知”的规律是摸不着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宇宙在某一个“时点”或“极点”一下就爆发了,开始不断地延伸,但这个延伸也不是无限的,到了极限后它又要进行收缩,偌大的宇宙最终收缩到直径大约二十五公里这么一个状态,到了这个时候,又会来一次大爆炸,循环往复。这个过程多久呢?历经几百亿万年。在这个爆炸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微粒、尘埃,其中有一部分就变成了人。人类的历史有100多万年,相对于个人是很长很长的时间了,但相对于整个宇宙也是很短的。我们讲太阳系,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这都是规律性的体现。人要想改变宇宙的规律,是不可能的,你必须认识这种规律,遵循这种规律。地球几十亿万年运行形成的沟沟壑壑、山山水水,我们不能总想着去改造它、打破它,一个是你做不到,再者你打破了,你将受到惩罚。因为地球还在运转,它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你不能人为地去干扰它、破坏它,只有去适应这个规律。为什么说风水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呢?地球表面有这高高低低,所以,气流啊,风啊,雨啊,这些东西的形成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要研究这种规律,遵循这种规律,而不是试图改变这种规律。恩格斯说过:“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征服,就是自然界对人类报复的开始”。因为你把地球的平衡打破了,它就需要寻找新的平衡,在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中,受伤害的是人类。

这是从大的方面讲。从小的方面也可以体现规律性。世界是由原子、质子等很多很小很小的粒子组成的。粒子虽然小,但它在左右这个大的宇宙。人类相比它来讲,又是很大很大的,但人类想要改变它也不可能,人都看不见它,只有遵循这个规律。基因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不管是很大的事物,如宇宙,或很小的事物,如基因,人类都没法改变,只有在可操作的范围内,认识这种大的规律、小的规律,并遵循这种规律,运用这种规律。这样,你才能得到好处。否则的话,你就要受到惩罚。这是对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对“道”的认识。这种规律性是非常奇妙的,比如,现在最快的计算机,每秒能进行10的48次方运算,这是什么概念呢?一秒钟,就相当于人类感觉一万年的时间!所以现在叫“一万年太久,只争一秒”。企业运行也有自己的规律,比如说我们中建五局搞三大业务板块,推动转型升级,使我们十年来保持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怎么样去认识这种规律,将其运用于我们的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

“格物致知”这个层面,《道德经》里还有一句话可以阐述,就是:“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思就是,“道”虽然很朴素,很小,但天下没有能让它臣服的,人们只能够臣服于它。当王侯的人,如果能够守住这个“道”,万物自然而然就臣服于你,人们不需要给万物下达各种指令,他们就可以自动均衡地发展了。我们不是“侯王”,但是如果我们能守住“道”,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一切艰难也都可以像步履平地一样通过,万物都会顺畅地听我们摆布。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循“道”,遵循事物的规律,遵循适合我们企业发展的独特的“道”。

“道”这么玄妙,那平凡人怎么来理解呢?我感觉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意思是说,世上最好的事物就是水了,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并且“处众人之所恶”,众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它去,水总是往低处流的,水能破解万物,万物都离不开它。水的这个特性,几乎接近于“道”了。所以,如果说“道”你不能理解,那你就仿效水的特性去做就行了,居住要有选择,胸怀要博大,待人处事要真诚友爱,说话要言而有信,理政要善于治理,做事要能干,行动要选择时机,总之要符合规律,顺天而行。通过“不争”,从而达到“无尤”的境界,就是做什么事都能够恰到好处,让人没有什么可埋怨指责的。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经典《大学》里边的话,现在我用道家的经典来印证儒家的话。我认为,儒家和道家,都是讲“道”的,都是讲做人最基本的东西的。区别在于,道家更加理论化一些,儒家更加实践性一些。但是,中华文化同出一源,在讲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在认识规律这个事情上,儒道是相通的。我引用道家经典来解释儒家经典,也是希望给大家传递这么一个信息。

第二层 诚意正心。

如何做到“诚意正心”呢?首先,要像《论语》所说:“民无信不立”。民,可以是讲众人,也可以是讲个体。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信不立。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个体,也是无信不立。你要想“立”,你就必须讲“信”,这是最根本的。你不讲“信”,最后伤害的是自己,你就“立”不起来。所以,我们中建五局的“信·和”文化是一个好东西,“信和”的内涵,先哲们都已经论述了,我们五局人要珍惜我们的“信·和”文化,践行我们的“信·和”文化。

“诚意正心”,除了这个“信”,还要做到什么呢?我引用论语的一段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有一次,子路向孔子求教,如何才能把自己修炼成“君子”,孔子说,把自己修得恭恭敬敬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端庄得体,让人没啥可挑剔的。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回答,把自己修好了,还要给周围的人带来好处,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回答说,周围的人安定了,还要继续修己以安天下百姓。能够通过修己来安定百姓,恐怕尧舜都很难做到啊!“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是我们修炼的三个层次,其中“修己以敬”,是最基本的前提,然后再“安人”,再“安百姓”。如果我们连“安百姓”都能做到了,那就比尧舜还做得好。尧舜是古圣先贤,我们每个人都要向他们看齐,就像毛泽东讲的“六亿神州尽舜尧”,那整个社会就肯定是好的了。

《道德经》里还有的一句话,也是讲“诚意正心”的,就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爱表现、爱张扬的人,不够明智,不够聪明;自己认为自己一贯正确的人,不能彰显,不能被别人认可;自己认为自己作了很大贡献的人,其实并没有功劳;自己不虚心,总喜欢骄傲自满的人,不能够长远。我们要“诚意正心”,就不要做“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

做没做到“诚意正心”,怎么去反思呢?“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就是说在这九个方面,你要不断去“诚意正心”。看的时候,你要思考自己看清楚了没有,不要什么事情都没看明白,就作出决定;听的时候,你听清楚了没有,同样需要思考;你的面部表情,是不是做到温顺谦让了,是不是还是“张牙舞爪”的,不够恭敬,不够温顺,不够温和;你的外貌、形体是不是对人恭敬,能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形象;你是不是忠诚你的上级,忠诚你的国家,忠于你的誓言和诺言;你做事的时候,是不是敬业爱岗,是不是怀着一种恭敬的心情去做,是当“差事”还是当“事业”在对待;有疑问的时候,你是不是认真分析寻求答案,有没有想当然;遇到不平,你有没有发怒,有没有想到发怒可能带来的难处;得到了,有没有想想,是不是符合道义,符合正义,符合法律,符合公理,等等。我想,“诚意正心”,你能做到这几条,就算差不多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