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碾碎天山雪
■参训单位:由作战部队向各种类型部队拓展
■参训对象:由基层分队向战役首长机关延伸
■参训装备:由轻武器为主向各型重装备覆盖
■训练内容:由野营拉练为主向战法研练转变
打仗不分季节,练兵不分寒暑
训练从此告别“猫冬期”
新年伊始,凛冽寒风中,兰州军区首长机关全体干部,按照作战标准荷枪实弹奔赴演训场,指挥部队演练战法,展开战役攻防对决。
时值深冬,按以往惯例,辛苦了一年的部队本该养精蓄锐以待“来年再战”。去年底,年终总结刚过,兰州军区就下发了冬季严寒条件下训练指示。全区作战、保障、边防、预备役部队,乃至军事院校、训练教导机构,全部被列在冬训计划之内。
“冬季预备、春季开训”的常规套路,已成为过去时——此次冬训,全区100多个团以上单位、10万余名官兵,顶风冒雪挺进滴水成冰的荒郊野外。
新疆军区首长机关连续两昼夜强行军350公里,刚抵达作战地域,就接到实弹射击命令。在-20℃的严寒中,军区领导第一批走上射击场,打响第一枪。
陇东大地,某预备役步兵旅官兵冒着风雪,连续5天在野外进行实兵演练,紧急出动、行军宿营、抗“敌”袭扰等课目一项不少;
青海高原,玉树、果洛军分区组织官兵挺进海拔3800多米的生疏地域,在高寒缺氧条件下强行军、急行军;
秦岭南麓,边防学院700多名官兵徒步行军100多公里,挺进深山野岭,演练野战生存、攻防战术;
北疆阿勒泰,某边防团官兵在-30℃的极寒天气中,穿山岭、踏深雪,连续5昼夜完成26个险难课目训练,探索检验新战法……
兰州军区军训部部长张帆告诉记者,打仗不分季节,练兵不分寒暑,部队只有正在打仗和准备打仗两种状态,训练没有所谓的“猫冬期”,随时准备打仗、全天候练兵,将成为今后训练常态。
险局危局不断,战场频频变脸
战场到处都有“绊马索”
当兵近20年,某防空旅导弹营营长袁涛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
凌晨3点出发,行军不到5公里就遭遇“敌情”,紧张开设阵地,却因晚了两分钟被判“全营覆没”;行军路线好几次被打乱,梯队东奔西跑,意外情况不断;到达宿营地,刚端起饭碗,警报又响起:“立刻组织夜间强行军!”
连续机动23小时,让官兵们吃了不少苦头。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兰州军区今冬的演训场上随处可见——
大雾弥漫。某陆航旅数架战鹰闻令起飞,为躲避“敌”地面和空中雷达侦察,驾驶员大胆挑战低空飞行极限。
某特战旅一个小分队深入腾格里沙漠腹地,连续72小时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在没有给养保障、没有地物参照、缺少情报信息的险境中,他们接二连三地应对“敌军”围堵、空中侦察,一晚上连续奔袭百余公里,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最终成功突围,准时到达集结地。
“实战化训练,就是要让指挥员在难局险局困局中出汗,让官兵在临机处置、自主应对中受磨砺、强本领。”兰州军区军训部综合训练处处长姜学民介绍说,冬训一开始,“绊马索”就一个接着一个,绊出了官兵的实战意识,提高了部队的实战能力。
秦岭腹地,雾锁林冈。某旅特遣分队扮演的“红军”,在“蓝军”的围追堵截和强电磁干扰中,翻山越岭长途穿插迂回。途中,他们先后多次变换线路,时而化整为零,时而强行突破,一路闯关夺隘,出人意料直抵“蓝军”侧后,打出一记漂亮的“左勾拳”。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