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创下我国饱和潜水海上作业深度纪录,潜水员讲述 — —

热点解读:潜游海底300米

记者  沈文敏

2014年01月27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月25日,中国首艘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上,在高压环境暴露生活了380小时的6名饱和潜水员——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李洪健,完成减压依序出舱,安全返回工作母船。他们经过24小时适应恢复后,目前身体状况良好。1月26日,本报记者通过电话对完成了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壮举的几位潜水员进行了采访。

“出舱后要观察48小时,到明天9点,身体没什么问题就可以走了。”1月26日晚,潜水员董猛在电话里与记者交谈时,语气轻松。1月12日,董猛和他的同事们完成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创下我国饱和潜水海上作业史上的深度新纪录——313.5米。

“人像被真空包装的食物”

“骨头压缩得厉害,有一种脱臼的感觉,关节伸展不开,自己就好像被真空包装的食物。”说起在深海中的感受,潜水员胡建告诉记者,在增压过程中,人容易感觉疲劳,特别想睡觉,而且味觉和嗅觉变得不灵敏,吃啥都不香。

“最艰难的时候是150—300米加压的过程。”胡建说,这个过程中,潜水员们在舱里基本保持坐着的状态,不能睡觉。这是因为,为避免加压过程中出现氧气供应盲区导致窒息,潜水员必须醒着。 

胡建是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培养出的第一批具备饱和潜水资质的队员。7年前,他曾潜入水下103.5米处修复南海番禺油田海底破损的油管,是这个行业里的“大哥级”人物。

平时在陆地上可以轻松完成的动作,在饱和潜水过程中都属于高难度动作。胡建说,在舱内,从睡觉的地方到洗漱的地方只有一个舱门之隔。换作平时,人们轻松一步就能跨过去。但是,在深海的舱内,这是个艰难的“旅程”:抬腿、伸腿、迈腿,原本轻而易举的事现在变成了一系列分解动作。“很累,尤其是胯部会疼得厉害。”

进舱时,每个人都带了一本厚厚的书

饱和舱是一个长11米,横截面直径两米多的圆筒状舱,可容纳9人,人在里面能直立行走和躺卧。舱内的生活十分单调,除了看书、睡觉,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每一个人。

潜水员告诉记者,进舱时,他们每个人都带了一本厚厚的书,希望可以用来打发休息时的时光,缓解心中的压力。

舱里不能打电话、发邮件,没法跟家人和朋友联系。董猛说,“有时候睡前会想家人和朋友,也会梦到他们。”

在舱内,潜水员的生活方式严谨得近乎苛刻:要彻底戒烟戒酒;在高压环境中,湿度很难掌握,洗澡和上厕所都要在一个狭小的过渡舱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食物通过一个递物筒送入生活舱内,潜水员吃饭时一粒饭菜渣都不能掉在舱内,必须保持生活舱的绝对卫生……

“海底世界不如想象精彩”

“坐潜水钟下去的时候,看到一条小鱼,特别小,只有手指头那么大。到了水下又看到一条大一点的小鱼,有20厘米长。”有关海底的情形,董猛说起了他借着头盔上的灯光看到的两条小鱼。

人们想象中的海底世界有着五彩斑斓的珊瑚,各种各样的鱼游来游去,但对于潜水员们而言,海底世界远不如这般精彩。

海底作业区十分荒芜,几乎没有海洋生物。潜水员们忙着作业,一干就是8—10个小时,之后就是回舱睡觉休息,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欣赏”海底景色。

通常情况下,一组潜水员下去干活时,另一组潜水员在生活舱内休息,但也不能睡得太熟——干活的潜水员回来时,舱内的队员必须帮忙打开生活舱的门。开门也不容易,要用一个液压助推器按程序操作,关门时一定要保证门的密封性,否则,内外气压不一样,人的血管会瞬间爆掉。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