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文敏
2014年01月27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饱和潜水,“实战与试验完全是两个概念”
36岁的李洪健是6名潜水员中年龄最长,也是最早和海打交道的人。1996年高中毕业后,他去青岛海军北海舰队当了防救船潜水兵,2001年退伍后一直从事商业打捞。他说,刚刚接触饱和潜水时,“忽然感觉挑战很大”。
“饱和潜水就是个需要不停学习的职业。”技术在不断革新,潜水钟里随时可能添置新设备,而且作业时舱里或钟里出现任何设备上的突发情况,潜水员必须有能力解决。
虽然被誉为“最安全的潜水方式”,饱和潜水依然存在风险。曾有多年从事潜水医学经历的现场总指挥郭杰说:“能做饱和潜水员的,身体素质都得一级棒。”
就拿最先进行的“充气”加压来说,如果饱和潜水员不能通过吞咽唾沫、打呵欠等方式,及时调整自己耳朵内外的压力差,就可能造成耳膜穿孔,严重的可能造成听障残疾。
从科研角度来说,我国早就具备了水下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的能力,但“实战与试验完全是两个概念”。
“试验是潜水员出潜后达到规定深度,而作业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活动、工作,对体能要求非常高。”潜水队队长金锋说,为了迎接这场实战,承受“一片指甲盖上就压着60斤”的压强,队员们每天下班后都要进行高强度的心肺、耐力、力量锻炼——花上2个小时推举8公斤以上的哑铃、1小时跑步或骑车、半小时仰卧起坐或俯卧撑,周末还要加量。
“干了这么久的饱和潜水,家人至今还弄不清我到底是做什么的。”胡建说。
董猛平时也很少在家人面前说起自己的工作。“爸妈刚开始有担心和顾虑,但是我告诉他们机会难得,非常想挑战300米。说开之后,他们非常支持我。”他说。
“进舱后,就把命交给舱外的兄弟”
由于深海水温低,为了保持作业体能,潜水员们需要穿上“热水服”。“热水服”传导到身体上的温度维持在38℃—40℃。“呼吸氦气散热更快,没有热水补充不行。”郭杰说。
据了解,本次作业还选拔了4名“替补队员”,以在“主力队员”出现身体不适时及时入替。
“他们大多是‘80后’。”郭杰说,上海打捞局有80多名潜水员,其中大约50人有饱和潜水证书。这次作业,潜水员自由报名,经过严格的综合体检后确定了10名人选。下潜的6人中年龄最小的27岁,最大的今年36岁。
按照交通运输部规划,500米饱和潜水作业技术现已被列入计划中。“300米是一道坎。”郭杰说,下潜深度每增加50米都是十分困难的,500米计划要分步推进。
此次作业的饱和潜水设备是2009年向澳大利亚公司购买的,当时花了900多万美元;向美国购买纯度99.99%以上的氦气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据介绍,这套300米饱和潜水系统配备了备用舱、逃生舱、生命保障系统等,舱与舱之间由一段长约0.5米、直径约1米的管道连接。金锋说,一旦某个潜水员出现突发状况,报备到控制室后,备用舱将立即开启加压,几分钟内就能达到与生活舱同样的压强,潜水员只要从生活舱穿过管道进入备用舱,就能提前减压。若遇到母船出现需要所有人员弃船求生的状况,生命支持系统也可以在几分钟内将逃生舱压强加到与生活舱的一样,待所有饱和潜水员进入逃生舱后,将逃生舱抛入海里等待救援即可。
“潜水员与支持系统的工作人员间的感情,就像兄弟一样。”胡建说,他们对彼此的信任,超过了大多数行业,“进舱后,我们就把命交给舱外的兄弟了”。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27日 09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