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声音·现场·直面时代问题 助力中国前行·特别策划)

国家治理新思维——九位书记的“新年汉字”

2014年01月27日07: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视线

求解当下中国的“问题与改革”

如果要用一对词语来解读当下发展变化的中国,那么,问题与改革应该是合适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问题”与“改革”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而对问题与改革关系的阐述,最深刻的概括是:“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过去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改革又站在了新的起点。高级领导干部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推动什么?本报“声音”“现场”两个栏目刊发的近200篇稿件,可以作为生动的样本,而问题与改革,正是贯穿其中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问题意识,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领导干部提要求使用的一个高频词。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把握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摆整改问题,再到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中央都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

找到真问题、抓准大问题,需要清醒的研判、战略的定力,更需要扎根群众,回应民意,从大局谋划,从要紧处着眼,从群众期待中汲取智慧和动力,切实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点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以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问题意识”到“三种意识”,强调的是坚定不移实现改革部署的信心和决心。从落实的角度而言,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既是问题意识的递进延伸,也是其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变魔术,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增强“问题意识”与“三种意识”,攻坚克难,闯关夺隘,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芽。

本期特别策划,不论是梳理分析、调查回访,还是约请九位书记说说他们心中的“新年汉字”,都是上下呼应、凝聚共识,都是对当下中国“问题与改革”的求解,从中不难窥见新的一年国家治理的新思维。期待这些思想的光焰激发行动的力量,建设性地回答时代的问题,将改革蓝图变为现实。

专家点评

通过传播平台

展示执政品格

领导干部发声需要传播平台,例如信息公开发布的平台、新闻媒体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领导干部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就某些具体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这都有助于群众更好地了解干部。知情促进参与,沟通凝聚共识,这将有助于缩小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从政治传播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展示执政品格的过程,也是一种表达、动员能力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杨光斌 

高级干部应该

习惯公开言行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习惯于在公众视线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曝光自己的言行,很有必要。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官员与公众之间积极的、良性的互动。首先展示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愿,而这种自觉是政务公开、阳光从政所需要的。我们乐意看到这种变化,但也更希望干部与公众的直接互动能够制度化、常态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范永茂

获得民意支持

不能“只做不说”

党政干部公开发声,符合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的要求。这有助于增强群众对党政机关及干部的信任度。产生误解甚至不信任,就是因为平时不了解、不熟悉。因此,领导干部应该调整埋头苦干、“只做不说”的思路。领导干部公开表达自己的施政理念,发表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立场,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获取民意支持,推动问题解决。这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体现。

中央党校政法调研部研究员 张 勇 

报道领导干部

改变只重“两头”

长期以来,中央媒体有关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比较关注“两头”,一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另一头是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处于中间的省市领导干部的活动和声音比较少,而这“中间”层级的领导干部上对党和国家,下对一方百姓,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们来贯彻,改革发展要靠他们来推动落实,是非常重要的。人民日报的“现场”和“声音”栏目聚焦省部级领导干部,报道他们生动、鲜活、深刻的言论,近距离展示他们的活动,对有效塑造和传播领导干部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作平

办实事别考虑

“为形象加分”

日常看到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新闻,多为会议、活动等工作报道,这主要不是媒体的问题,而是这些干部经常陷在会议和事务之中,没有多少深入实际的内容可报道。现在个性化的、鲜活的新闻多了,是新的变化。但应当注意的是,通过这样的报道“为自己的形象加分”,这种思路是不对的,领导就是服务,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作秀,而是要实实在在为民做事。改善形象,重点不在于表面化的事情。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要常态化,报道也要常态化,重在报道如何制度化地为老百姓办实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力丹

记者 赵 兵 何 璐采访整理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