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核雾染”误会引发的思考

2014年01月21日09:16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核雾染”误会引发的思考

加强雾霾成因分析和信息公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吴宜群建议,我国应当加强雾霾成因的分析和信息公开,让公众知道导致雾霾的排放物究竟是哪些,这样有利于减少一些不实消息的传播。

复旦大学教授庄国顺课题组从2000年开始监测国内大气颗粒物中的含量,发现北京和上海两地的PM2.5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排放。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贺泓认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至少超过10%。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潘涛认为,机动车排放对PM2.5浓度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次无机气溶胶粒子,即直接排放的PM2.5;二是二次无机气溶胶粒子,也就是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PM2.5。

吴宜群认为,学界持续的研究,有益于把“谁在污染我们的空气”的原因讨论清晰,是很有意义的。“我建议,应当同时加强对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确定在怎样的污染情况下,人们容易患上怎样的疾病,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这样,污染源的情况搞清楚了,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搞清楚了,‘核雾染’这样的传说,就不会为公众所采信。”(本报记者 冯永锋)

评论

公众的理性不要被雾霾“污染”

最近,网上关于“核雾染”的谣言传得沸沸扬扬,称含铀煤矿燃烧后的放射性粉尘导致雾霾。若从科学常识和逻辑上仔细推敲,公众可以将这种谣言拒之门外。

很多人轻信“核雾染”谣言,究其原因,首先是近年来雾霾等空气污染严重,而雾霾的成分还有很多未知之处。另外,网络谣言中堆砌了“威尔逊云室效应”等貌似专业的名词,糊弄了公众。

“核雾染”谣言并非初次发生,也不是个案。现在,雾霾已经成为街头巷尾老百姓热议的话题。而随着雾霾的频繁出现,有些传言也越来越耸人听闻。例如有国外研究机构称,中国北方人因雾霾污染会比南方人减少5.5年寿命等。

如何应对这些谣言?首先,公众应多知道一些有关雾霾的常识,以提高对网上谣言的辨识度。专家分析,我国雾霾天气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超过了环境容量,冬季燃煤采暖、机动车尾气排放、化工产业挥发性有机物、农村燃烧秸秆等,都是导致雾霾污染严重的“元凶”。

其次,科学防护,减少雾霾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现阶段公众应该做的,是多掌握一些防护雾霾的常识:如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锻炼,尽量减少外出,外出可戴棉质口罩来防护;外出回家后及时清洗脸部及裸露皮肤;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等。

另外,真正的专家应积极主动发声,做好雾霾的科普工作,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有关部门对于在网络上故意炮制雾霾谣言吸引眼球或谋私利的网文作者,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总之,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雾霾问题最终会迎刃而解。而在现阶段,公众的理性应首先不被雾霾“污染”。(记者 袁于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