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电信欺诈,各国百姓都头疼

2014年01月20日08: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假戏真做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近年来,电信欺诈日益成为各国的社会“顽疾”之一。电信诈骗的渠道和手段不断翻新,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等都成为作案工具。诈骗者利用部分消费者“占小便宜”的心理,从提供免费旅游、假冒银行贷款发放员,到谎称“中大奖”“政府退税”等,无所不有。面对五花八门的电信诈骗,各国均采取了一些打击措施,并指导公众掌握一定的防范应对攻略。业内人士指出,要真正有效降低上当受骗的风险,关键还须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让骗子无空可钻。

美国——

上专门网站注册保护电话安全

在美国,本报记者时常与骗子过招。有一次,记者收到一封信,被告知“中奖”了,可免费参加豪华邮轮旅游。还有一次记者接到电话,对方说,他们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出售电子产品,如果不需要,可以介绍亲戚朋友来买。记者家里的电话也不断有陌生人打来,宣称可帮助降低信用卡债利率等。

面对几乎无孔不入的诈骗,美国人的应对招数也不多。根据美国国会1991年通过的《电话消费者保护法》,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推出一个“拒绝来电名单”注册网站,让居民免费上网注册自己的家庭电话或手机。注册成功后,除了慈善机构、政治团体或电话调查者之外,任何人向这些号码进行电话推销被视为非法行为。用户如果再被侵扰,可到该网站举报。

记者的朋友约翰说,个人信息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天他家门口的信箱以及电子邮箱都会收到五六封垃圾邮件,通常他看都不看就直接扔进垃圾箱。前年,约翰换掉使用了十几年的老电话机,新电话有一个功能可以显示并播报来电号码或来电者身份。自那以后,对于陌生人来电,约翰都不接。对于骗子的各种花招,约翰说,“要不听、不信,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日本——

银行有权冻结疑似诈骗账户

日本最近一起电信欺诈典型案例是,骗子利用社交媒体假冒影星北川景子建立个人主页,向粉丝发信称“可以安排和偶像见面”,要求支付一定费用,结果从37万人手中骗取116亿日元。

日本打击电信欺诈主要通过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各地警方会定期在大众媒体上分析典型案例,公布最新作案手法,指导民众学会应对策略。比如,对自称是“孩子老师”“银行职员”的,要在挂断电话后,直拨本人号码确认身份;利用电话机号码预存功能,结合来电显示确认来电者身份;降低ATM取款限额等。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在ATM机屏幕上显示提醒信息,电信运营商也有专门的网页和信息发送,指导用户警惕可疑的来电、来信。

2007年,日本制定了《假冒账户存入受害者救济法》,授权银行可以对可疑账户进行冻结,并对受害人的债务减记、受骗金额返回等做出规定。尽管警察“天天讲”,但最新报道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福冈等地的电信欺诈案件还是比上年翻番。看来,要降低被骗的风险,还是要记住著名作家伏契克的话:“善良的人们,警惕啊!”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