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7级地震发生后,大批青年志愿者奔赴包括思经乡在内的地震灾区参加救援。
年轻的女乡长杨艳萍面临着繁重的救灾和重建事务,但零散而来的志愿者似乎帮不上什么大忙,有时还“添乱”。比如,看到老百姓喝山泉,宣传“饮用水应达标”;到某个村子发放救灾物资,却可能引发临近村庄的不满……
其实,地方干部心里也清楚,不是志愿者做错了,而是缺少一个机构来协调救灾的有序开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省有关方面在争分夺秒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启动了由党政主导、共青团领衔,群团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雅安探路”——协同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和重建。
让善心有序而来
一个时间表呈现了芦山地震发生后上述工作的进度。
震后第5天,即2013年4月25日,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立了社会管理服务组,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李登菊任组长,该机构负责联络、沟通、协调、服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共青团、工会、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组的骨干力量。
震后第8天,全国首个灾害应对社会管理服务专门平台——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在芦山的救灾帐篷中成立。服务中心的工作由团四川省委牵头推进。
短时间内,由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7个县(区)服务中心、26个乡镇服务站构成的扁平化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在雅安地震灾区建成,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供了入驻办公、政策咨询、需求发布、活动协调等开放式服务。
赵京东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把自己的办公室从成都搬到了雅安。他是共青团四川省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受团省委派遣,他在前方具体负责服务中心的工作。迄今为止,赵京东已经在雅安灾后重建第一线坚守了9个月。
服务中心位于雅安市区的黄金地段,由地方政府无偿提供。数十个参与雅安灾后重建的社会组织在此免费办公。入驻服务中心的,既有中国青基会、中国扶贫基金会这样具有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也有壹基金、南都基金等市场化的公益基金,还有一大批刚刚起步、尚不出名的小规模社会组织。
一个名叫“完美春天”的社会组织,在服务中心大楼里拥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按照服务中心的调度,这个组织在宝兴县灵关镇赵家坝安置点开展社区服务。
“我们在那儿了,服务中心就不会派别的同类机构过去服务了。”负责人黄加松说,“服务中心会按照灾区的实际需求来调度资源。有了统一的协调,资源就不会重复。”
协调,在黄加松的记忆里有特别的含义。几年前,他所在的团队结识了一位孤儿,正准备实施资助,但发现在那之前已经有好几个公益组织在帮助孩子了。
没有协调机构的存在,难免会出现这种重复情况。芦山地震后,服务中心把党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拧成了一股绳,高效投入了灾后重建。
在思经乡,由于有服务中心的统一协调,志愿者和社会组织不仅有序进来,而且还能帮政府干大事。
“江西一家基金会出资1000多万元支持了思经乡一小教学楼的重建;两个扶贫基金会分别对团结和大河两个村进行援助,改善林区公路、改造低效茶园……”说起这些社会组织,乡长杨艳萍如数家珍。
这位基层政府的官员真切地感到,在社会服务方面,社会组织恰恰在这时体现了补充优势。
建起以需求拉动资源的平台
社会组织的资源抵达思经乡之前,天全县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是他们的枢纽站点。
在天全县财政局办公楼一楼,一个近100平方米的大开间办公室,被用来作为当地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
31家社会组织在这个中心登记,其中十多家长期在中心设点办公。团县委、县总工会、县妇联的三位负责人分别负责这个中心下面综合服务部、项目信息部、联络对接部的具体工作。
这里就像一个虚拟的公益资源交易市场,“产品”——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在这里有进有出。
![]() |
相关专题 |
· 中国共青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