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疆军区阿拉山口边防连新兵来到陵园追思缅怀先烈——

英雄山下的心灵对话

2014年01月15日09:16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英雄山下的心灵对话

新兵们在英雄山上宣誓

老连长的女儿吴静给新兵们讲传统

主持人语

■不是每一场大雪都能纯净天空,不是每一次拜谒都能铭记终生。然而这一次,雪飘苍天,心灵留痕。25名新兵面对英烈墓碑的思考,牵引我们追溯历史长河,仰望边防军人牺牲奉献的精神源头。

地理坐标

阿拉山口边防连,位于中哈边境阿拉套山脚下,是著名的风口,被称为“风口第一哨”。风大何如?连史上曾有大风将火车皮吹翻的记录。

英雄山,是连队前哨班对面的一座小山,离连队3公里,这里安息着本防区不同时期卫国戍边牺牲的英烈和英雄。此山与哨卡一并,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陲隆冬,雪花飞舞,新疆军区阿拉山口边防连的25名新兵手持鲜花来到英雄山,深情缅怀悼念先烈。

“组织新战士来英雄山祭奠先烈,是我们部队的一个传统。”新疆博尔塔拉军分区政委李应堂告诉记者。

风雪中,一座座英雄雕像,一张张洋溢着青春稚嫩的脸庞,仿佛几代戍边人在雪山脚下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在烈士罗凤祥的雕塑前,22岁的大学生新兵李明指着石碑上镌刻的烈士生前事迹,感慨地对记者说:“罗班长是1992年在训练时牺牲的,当时只有20岁,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

这是李明第二次来到英雄山了,第一次是他自己一个人来的。入伍前,他是贵州警官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刚入伍时,面对狂风终年不息的“大风口”,他有点后悔自己的选择。第一次体能测试、第一次内务评比、第一次会操比赛……几乎所有的“入伍第一次”他的表现都差强人意,拖了全班的后腿。

“在部队还能干下去吗?”李明陷入了苦恼。听说连队附近有个“英雄山”,李明还以为是个什么景点,一个星期天抱着散散心的态度来到这里,才发现这里是个烈士陵园。

“我一眼就看见了罗凤祥老班长的墓碑!”李明说:“年龄、学历、家庭、籍贯……面对罗班长的简历,我一项项在心里悄悄把自己和烈士比较。论年龄,我与罗班长相仿;论学历,罗班长是初中生,我是大学生。论家庭条件,罗班长当时根本没法跟我们现在比。我们现在认为很平常的一些事情,罗班长不要说没有享受过,连见都没见过……”

“那天,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补钙。”李明告诉记者:“从此,每当自己懈怠和失落的时候,就好像罗班长的眼睛在背后看着我……”

读着边防连首任连长吴光胜的事迹,新兵朱洪飞的眼眶红了——

1962年8月,吴连长凭着“三峰骆驼一口锅”的毅力,带领全连官兵创造了“大风吹不动、强敌撼不动”的戍边精神。2001年12月,老连长在扬州去世。临终前,他向组织提出请求:“把骨灰撒在我曾经战斗过的边防线上,我要和战友们永远在一起守边防。”

“在家时,父母对我照顾得非常周到,很少让我干家务活。长这么大,我连碗都没刷过几次……”朱洪飞来自大都市重庆,他对记者感慨:“真不知道当年老连长那代人是怎么在大风口坚持下去的!现在哨卡的条件好多了,老连长那代军人遇到的生存难题,我们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真该问问自己,我们今天来守边防,能让老连长放心吗?”

风雪之中,烈士高继友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新兵们——

1974年8月的一个深夜,连队卫生员高继友为抢救生命垂危的蒙古族小孩,冒雨赶往救治。返回途中,突发山洪,高继友连人带马被卷入滔滔河水中不幸牺牲,年仅19岁。

“这是40年前的事情了,如果高继友还活着,他今年应该是59岁了,是当爷爷的人了……”新兵李涛喃喃自语。

把鲜花端端正正地摆在烈士墓碑前,李涛对记者说:“我们现在都说青年人要有梦想,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还很长,还有实现梦想的机会。谁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是千千万万为保卫祖国牺牲的烈士们。他们当年也是青年人,也有很多很多来不及实现的梦想。当我们梦想开花的时候,不能忘记他们!”

今天,新兵走进英雄山,与烈士对话。明天,他们将拿起钢枪,走上烈士站过的哨位……

(记者 孙兴维 通讯员 李祥春 图片均为李祥春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