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筹划,他深谋远虑——
“用海拔的高度,成就事业的高度”
“嘎吱——”耀眼阳光下,一道厚厚的铁门被推开。
“这是新建成的反恐作战实验室,能模拟风沙、雷电、暴雪、浓雾等10多种天气条件,训练设施堪称全军一流。”拉萨区域训练基地主任郭小列对记者说。
在郭小列身后不远处,是设计理念先进的特种勤务训练场;稍远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崭新的、集办公教学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楼……
拉萨区域训练基地今年10月刚刚投入使用——这是原司令员郭毅力的心血之作。
郭毅力经常说:“在西藏干工作,我们站得‘高’更要看得远,要用海拔的高度,成就事业的高度。”
2年前,训练基地开始筹建,他恰好随有关部门赴中东、法国等地考察。一路上,他拍摄了100多张国外警宪部队训练基地的照片。从场馆设置到器材使用,从占地规模到建材用料,每张照片背后,他都写了详细的文字说明。
“国外训练基地建设注重实战化,简易实用。”郭毅力和战友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具体实践中,先后修改设计图纸100多次,“细化到房间里每一个插座的位置”。
“一个室内多功能训练馆,既能当多媒体礼堂,又能当篮球场,还能当空中索降训练场。”如今,凡是参观过基地的人,都能体会到郭毅力在工作上的这份“追求”——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办最实的事。
回望38年的雪域高原生涯,郭毅力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坚持着这份“追求”——
担任武警拉萨指挥学校校长,他带领学员用山石铺就的校园路,20年后的今天依旧完好无损;
担任总队后勤部部长,他率先从内地引进樱桃西红柿等农作物,改良温室大棚工艺,建起120多座温室大棚,解决了官兵吃新鲜蔬菜难的问题;
担任总队主官后,他建起信息化作战指挥中心,边防执勤实现可视可控;启动“氧气工程”,海拔3000米以上的哨所官兵彻底告别了吸氧难的历史……
目光的超前,源自思想的深邃。走进郭毅力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份他生前阅读过的十八大报告。这份报告,已被他翻得卷了角,扉页上用红笔清晰记录着:2012年11月21日,第一遍;2012年12月10日,第二遍;2013年1月10日,第三遍。
前不久,训练基地引水工程被自治区水利厅正式立项。这是郭毅力生前始终牵挂的事——“训练基地位于戈壁上,如果没有充足的水源搞绿化,营造良好环境,怎能拴心留人?”
“他就像高原上的雄鹰,目光总是盯着很远的地方。”与郭毅力在高原上共事30年的副政委苟春燕感慨地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