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郝洪 王昊男 付文
2013年12月20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老人、高知人士、“宅女”易受骗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呈增长趋势。仅今年1月1日至11月30日,上海共破获电信诈骗犯罪案件2769起,同比上升44.6%;北京市公安局破获电信诈骗案9390余起,同比上升32.24%。
警方打击力度不小,相关报道也常见报端,为何仍有人不断上当?
韦健说:“很多人都抱有侥幸心理,觉得电话诈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专家特别指出,犯罪分子一般都是利用受害人担心亲友安全、过度自我保护等心理实施作案。
比如,骗子会分别冒充法院、公安局工作人员,称受害人卷入一起涉黑涉赌资金案,必须缴纳保证金才能取保候审,并通过传真拘留证等方式取得信任,还在电话中反复强调,“此案为督办的大案”,不能向任何人透露消息,否则“罪加一等”。这样营造出的神秘气氛往往使受害人深信不疑。
日前武汉警方分析当地今年下半年以来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归纳出最容易上当的三类人群:老人、高知人士、宅女。今年下半年以来,武汉发生的20万元以上电信诈骗案受害人中,55岁以上的人比例最大,占78%;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占50%;女性占61.4%;无工作或退休长期在家的占64%。
武汉市公安局高级心理咨询师汪少萍分析说,老人无法辨别不断翻新的诈骗花样,对通讯工具和电子产品的使用不熟练,戒备心理、防范心理和应急处变能力相应较低;高知群体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一旦被指“涉嫌犯罪”,常常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部分高知专注于专项研究工作,社会经验少;“宅女”群体整天待在家里很少出门,多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常常性格特别内向,不太和人说话,害怕和人面对面交流。
“这三类人群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工作圈子相对狭窄,与外界接触较少,较容易受骗。”汪少萍说。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