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 平
2013年12月19日08: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 |
中产阶级一般被视为社会中坚,但在香港,中产们宁愿把自己称作“夹心层”。香港楼价高,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他们虽然收入不薄,却普遍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新近一项调查发现,香港中产的幸福指数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
不敢享乐的“月光族”
在香港,划定中产的标准有多种说法。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曾说,看法国电影及喝咖啡就算是中产;香港特首梁振英曾撰文说,只要有500平方英尺住房(不到50平方米),就符合中产标准。几个月前香港一项调查则显示,多数市民认为拥有价值200万元(港元,下同)至800万元物业;50万元至600万元资产,月入3万元至6万元,才算是中产。
在美国,中产意味着有一栋位于郊外的独立屋,两三个孩子,一条狗,一年有两三周的带薪假期在国内外旅游。香港中产的形象不同,他们步履匆忙地出入高端办公楼,不停加班进修、忙碌打拼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香港中产最大的支出是供楼。从事教育行业的A先生说,他每月薪金约6万元。这在香港是相当高的薪水,但光是供楼,就花去其中的40%。同为中产一族的胡氏夫妇,分别从事会计和教育行业,每月收入合计共约5万元。胡先生说,供楼开支占到收入的30%以上。
教育是另一项大开支。香港孩子为上名校,从小就参加各种学习班。A先生承认,中产人士特别注重子女教育,为培养兴趣和增加他们的竞争力,从小会让他们学习钢琴、小提琴、游泳等兴趣班,单是3名子女的兴趣班,已占每月开支20%,唯有在其他方面“节衣缩食”,不去旅行和减少个人玩乐。
27岁的颜汶羽,2011年首次参加区议会选举便胜出成为区议员,月薪约有2.2万元。不少街坊都羡慕他晋身为中产一族,但颜汶羽表示,自己其实是“月光族”。他与太太两人月入约3.7万元,但供楼每月1.3万元,连同水电煤气、车位及油费等开支,已近2万元,“这仍未计算其他交通、膳食及供养父母等开支,每月根本没什么余钱”。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