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郝迎灿
2013年12月17日08: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榕江县宰荡村
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由歌师句句教唱,保持侗歌原始味道
相较于九龙村,深处山坳、交通不便的宰荡村,倒是比较充分地保持着侗族大歌的原始味道。
这个位于榕江县栽麻乡的村寨,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去年才通了一条窄窄的水泥路。
58岁的歌师胡官美坐在自家木楼里,“现在村里大部分的人都会唱侗族大歌,不会唱的一般都是从别的寨子嫁过来的。小孩子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了,不过回来还会唱。”
作为侗族大歌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官美家是村子里有名的侗歌之家。她的女儿杨秀珠曾在青歌赛中获得银奖,如今在村里的小学教数学和科学,每周还要在下午放学后教两次侗歌课。“孩子们喜欢唱歌,虽然平时课时挺多觉得挺累,但还是尽量教他们唱一会儿。”
每到晚上,胡官美家就成了寨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二三十个孩子坐满了不大的堂屋。除了简单的儿歌,胡官美和女儿、儿媳有意识挑选几个年纪较大的孩子,教他们一些多声部的歌曲。孩子们不知道该在哪个部分接上来,3位歌师便每人指挥一部分,一句句带着孩子们唱。
经过长期的教唱,杨秀珠已经总结出经验,“先教念歌词,教一句学一句,直到背得滚瓜烂熟;然后教全体队员学唱低声部,教他们轮流换气,保持声音平稳,然后再教高声部。我会选嗓子最好的组成一支歌队。”
孩子们散了之后已是晚上8点多,这时大部分人家刚刚吃完晚饭。村里的大人们聚到鼓楼下,因为转天从江的一个村寨要来“吃相思”,需要提前排练。“女歌队好找齐,男队就比较麻烦。”胡官美说。
从江县小黄侗寨
侗寨变旅游区,村民组建歌队搞演出,靠唱歌已可谋生
在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侗寨,侗族大歌则呈现另一种面貌。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寨,被誉为“侗歌之乡”,早就名声在外。因为节假日游人较多,村里按60元的标准收门票,将侗歌当成一种谋生手段。
村口是今年刚完工的广场,有半个足球场大小,中间耸立的鼓楼也是新建的。“修这个广场是因为一些大型的表演、节庆容不下那么多人。”42岁的村民吴荣德为了满足游客听侗族大歌的需求,专门成立了一支歌队。“不只是唱大歌,还有歌舞表演。”吴荣德说,演一场1000元,一年下来大概有150场,但收入还是太少,“歌队有34个人,收入按人头均分,还有15%要上交到村里面。”
据吴荣德讲,在小黄侗寨,人人都会唱侗族大歌,这是其他寨子比不上的。“也有年轻人到外面去打工,有200多人,但都是做唱歌表演,有的在州县的歌舞团,有的自己组建歌队承接表演任务。”
贾木兰是小黄侗寨有名的“十姐妹”之一,她们曾在2005年参加“多彩贵州”歌唱比赛,夺得最高奖项“金黔奖”。此后,便一直忙于当地政府组织的外出宣传表演。她说,平时也会教自己的孩子一些歌曲。“等孩子长大了,学习任务重了,可能就没多少时间再来学唱大歌。”
“过去教歌、唱歌都是为了自娱自乐,不计报酬。如今,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人们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教歌、唱歌逐步变成一种谋生手段。”邓敏文说。
“侗族大歌已经走出侗乡,受众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侗族大歌必然将从台下走到台上,从民间走进学校,从乡村走进城市,从单一走向多样。”对于侗族大歌的未来,邓敏文如此预测。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7日 12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