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揭秘邓小平南巡“真相”:绝密电报只有一行半字

2013年12月16日09:59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陈伟鸿和“特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伪“北猴”的乡愁终结于1983年。这一年,从福建走出去念大学的父亲、母亲,离家十数载之后,终于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引进人才返回了故乡,我也进入了父亲曾经的母校——厦门一中读书。从此告别一年一度的漫长迁徙,“故乡”和“家”终于真正重叠在一起。初始定居厦门,觉得这里并没有父亲描摹的那么光鲜。当时厦门的经济特区建设刚刚开始起步,古老而细小的街巷遍布整个城市。我们一家人住在石坊横巷一套亲戚的平房里,在滴滴答答的雨水声音中度过了第一个漫长的雨季。每天上下学,我要穿过家门口混乱拥挤的菜市场,拐过七八条街巷,才有公交车可以坐。但是,特区的“特”就在于超越常规的急剧变化。

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并专门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原来2.5平方公里的湖里经济特区一下子扩大到全岛,他的这句题词几乎天天出现在厦门的媒体上,成为了厦门人最熟悉和亲切的一句话。作为高中生的我,也曾经在这个热潮当中跃跃欲试,和“特区”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前身,是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每年的9月8日在厦门召开,因此也被叫作“98贸洽会”。有一天我们的老师在班上宣布,“98贸洽会”需要一些英语班的学生去当志愿者,欢迎大家积极报名。冲着“志愿者”这个新鲜的概念,我赶紧报了名。贸洽会的展馆设在富山国际展览城,现在算是市区中心,可在当时的厦门,这种过了火车站还要走很远才到的地方,算是郊区中的郊区。无论我之前有过怎样的想象,走进富山国际展览城那一刻还是被震撼了!我突然间发现,世界好像就在眼前。那是我第一次集中看到来自各个国家财经领域的大牌企业,日本的索尼、松下、佳能,美国的卡特彼勒等都设立着展位。在那样的年代,任何人一进去恐怕都会被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阵势击败,眼睛被各种飘舞的彩旗和精美的宣传所吸引,我心想,他们聚在这样一个地方,到底是要干什么呢?

我们志愿者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派发宣传品,当时这可是一个紧俏的活儿,那些印着商家Logo的纸袋和背囊,甚至印刷精美的产品宣彩页,只要一拿出,瞬间就会被参观者争抢一空。走出物资匮乏的年代的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对彩色的生活充满了向往。相对于这样的“被追捧”,让我们这群小志愿者更骄傲的是,平时课堂上学习的英文也派上了用场,当现场参观者与展位的外国机构进行交流的时候,我就充当临时翻译。“国际化”(International),这个躺在书本里的有些遥远的潮词,自己终于和它撞了一下腰!即便志愿者每天的“工资”就是中午的一顿盒饭,但捧着那个洁白的饭盒,也感觉相当满足和自豪:和每天回家吃饭的其他同学相比,我已经见过了不少“世面”,也享受着内陆青少年所没有的“特区特权”。

特区是新锐的,也是温暖的,父母的工资单中多了一项“特区补贴”,久违的满足感也显示在他们的表情中。仿佛是一块被重新唤醒的土地,厦门不再那么沉静,一排排崛起的厂房,一个个透着洋范儿的企业名字,出现在我看世界的视野中,成为我青春记忆的鲜明背景。这是一个有更好的生活可能的地方,因为这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充满各种未知的可能。

(责编:张湘忆、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