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扶贫开发装上“产业”的轮子
记者:只有农村面貌变了,群众生活富了,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建成。最近,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启动了这个惠及数百万贫困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这个工程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顺利实施?
袁纯清:刚才提到了,山西是革命老区,贫困面比较大,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还分布着58个贫困县和412万贫困人口,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除了住村包村以外,我们还必须想一些其他办法。过去我们采取了输血式扶贫,效果不是很好。开展产业扶贫,路子很对但一直缺乏现实的载体和有效的途径。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想破题的办法。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我注意到山西有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贫困面比较大,广大农村虽然有比较宽裕的土地、丰裕的劳动力和特色农业资源,但缺乏资本和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山西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还有一大批国有和民营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不少是资源型企业,虽然已经过原始积累,但下一步转型的方向比较模糊。我想,如果通过政策创新,把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优势与资源型企业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就能一举两得。既为资源型企业转型找到了出路,实现了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又为贫困地区提供产业支撑,为扶贫开发装上“产业”的轮子。
在这个思路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就是以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促进农民收入翻番为核心,充分发挥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支持引导各类资本进入贫困地区,运用市场化理念、项目化运作的方法,在全省形成一批年投入产业开发资金亿元以上、开发土地面积万亩以上、带动千名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大型农业开发企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一体推进,促进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的双赢。为此,我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项目、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易地扶贫搬迁、开发性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土地、财税、金融、人才、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服务政策。目前,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正在顺利推进,已经涌现出一些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假以时日一定会产生巨大能量。我们不仅希望山西企业来跨界经营,也真诚欢迎全国各地的企业共同参与。
记者:近年来,首都等地市场牛羊肉持续走俏,价格攀升,山西传统上是个半农半牧地区,如何抓住这个市场机遇?
袁纯清:牛羊肉持续走俏,充分体现了特色农业的优势。近年来山西一直推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模式,根本目标就是实现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最近,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所覆盖的大同、朔州、忻州调研时,我提出了“以农载牧、以牧富农”的发展路子。这些地区适应种玉米,产量相对比较高,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就要抓住市场对优质牛羊肉的需求,在粮食转化上做文章。我对当地同志讲,如果当地种的玉米都养了牛羊,管农业的市长就是合格的,这就是农业现代化。比如,怀仁县养200多万只羊,本地出产的玉米不够用,还需要调入,这就是规模化、产业化。更重要的是养羊还能形成包括饲料、沼气、肥料、肉类加工、皮革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当然,这些都需要借助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力量,这里我真诚希望各地企业进军山西特色农业领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