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有关规定,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制定项目,是对今后5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预期安排。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针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党的工作实际需要,及时对制定项目进行增减和调整完善。[详细]
《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日前发布,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标志着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纲要》的制定实施是一个新的起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任重道远。随着《纲要》的制定实施,一大批党内法规制度将制定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必将加快建设,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将不断提高。[详细]
《纲要》共分九个部分 概括为四个板块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纲要》分9个部分,概括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即第一部分,对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作出阐述。第二板块,包括第二至七部分,从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等6个方面,对今后5年需要制定的党内法规制度进行阐述。第三板块即第八部分,对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和执行力提出要求。第四板块即第九部分,对抓好《纲要》组织实施提出要求。
《纲要》精心设计体例框架 克服“碎片化”现象
为了进一步使编制更为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纲要》在体例框架方面做了精心设计:采用规划纲要的体例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体系感,有利于明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总体思路,克服制定中的“碎片化”现象。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方面党内法规列为单独一部分,有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将有关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法规项目单列出来,有利于推动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详细】
党内法规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纲要》呼应五种现实需要
中央办公厅法规局负责人表示,为了加快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把党执政治国和自身建设的制度基础夯实,中央决定编制《纲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统筹,对党内法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看来,此次中央对外公布的《纲要》呼应了5种现实需要,即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需要,改进作风和反腐败的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提高党内法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本身的需要。
《纲要》全面回应各方面诉求 四大板块凸显“大党建”特色
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研究论证,汇集各方智慧……《纲要》制定前后历时近1年时间,9个部分可概括为4个板块,全面回应了对党的建设提出的各方面诉求。专家表示,这样的体例框架,充分彰显出科学性:体现较强的导向性、体系感;体现“大党建”格局;凸显民主集中制建设这个核心;突出制定质量和执行力两个关键点。
【详细】
《纲要》起草历时1年 进行大量调研
甄小英介绍,《纲要》起草过程历时近一年时间,中央做了大量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中央办公厅向24个中央有关部委、31个省市党委发函,征集对今后五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的建议。同时,起草组前往有关部门和地方就《纲要》编制工作进行调研,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在全面汇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建议和广泛调研基础上,2013年3月起草形成《纲要》初稿。
在全社会公开发布《纲要》是建党执政以来第一次
发布《中央党内法规工作五年规划纲要 》是建党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第一次,在全社会公开发布《纲要》,也是建党、执政以来的第一次,这反映了党对制度法规建设的高度自觉和决心,反映出党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自觉和清醒,也反映出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不断深化。
五个方面认识《纲要》发布的背景和意义
出台《纲要》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需要,是改进党的作风和反腐败的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提高党内法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本身的需要。
《纲要》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特别注重党内法规系统化,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其二,特别注重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其三,特别注重贯彻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其四,《纲要》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立法规划。
对几个拟制定的重要党内法规重点解读
《纲要》未列出拟修改和拟重新制定的党内法规具体项目,而只是将拟修改和拟重新制定的党内法规分成了六类,每类举了若干例子。我们试对作为例子的四个党内法规做一解读:《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属于组织性的法规。现在,我们党强调依法执政,制定《党组工作条例》乃是非常必要的,目的在于理顺党组与所在机关、机构、组织的关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