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历程:从“北方谈话”到“南方谈话”

周锟

2013年11月28日09:19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 摘要]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过程。1992 年春天发表的“南方谈话”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概括,而1978 年秋天发表的“北方谈话” 则是重要的破题。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节点:1978 年,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0 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 1985 年,提出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990 年,突出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 年,完整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今天在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过程中,深入研读和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依然是很有裨益的。

[ 关键词]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北方谈话”;“南方谈话”

[ 中图分类号] A849.1 [ 文献标识码] A

“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第10 页。) 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的一句重要评价。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中的关键课题,也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进行不断认识、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所取得的成果。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尤其是邓小平在1978 年秋天发表的“北方谈话”与1992 年春天发表的“南方谈话”, 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一、“北方谈话”: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破题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概括,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作出的,此点无需赘述。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命题是从什么时候破题的呢?笔者认为,这一命题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几个月邓小平的“北方谈话” 中,就已经破题了。

1978 年9 月,邓小平应邀对朝鲜进行了一次短暂访问。回国后,他没有直接回北京, 而是到东北三省及河北唐山、天津进行视察。一路上,他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提出了许多带有突破性的观点,有学者称之为“北方谈话”。尽管当时国内的主要媒体并没有详细报道,但是这些振聋发聩的讲话还是迅速传播开来,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其中,就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开创性论述,尽管此时邓小平尚未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在“北方谈话”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最集中的论述是9 月16 日在长春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发表的讲话, 他说:“现在在世界上我们算贫困的国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们也属于比较不发达的那部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第128 页。)

在这里,邓小平使用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一概念,他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以现有的材料来看,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较早的概括。邓小平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的,其一是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此时邓小平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基本点,也是他此后领导实现历史转折的基本思路。后来, 这种认识被形象地概括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执政的出发点。

与此同时,邓小平在“北方谈话”中还初步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途径。

首先,打破平均主义。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北方谈话” 中反复强调要打破平均主义。9 月15 日, 他在哈尔滨谈到:“按劳分配政策很值得研究,不能搞平均主义。管理好的企业,工资待遇应该不同。企业管理得好,为国家贡献大的,应给予奖励,刺激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平均主义害处太大了。”(《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376 页。)16 日, 他在长春再次指出:“不管大中小企业,搞得好的要奖励,不能搞平均主义,要鼓励先进”(《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78 页。),“要真正搞按劳分配,鼓励向上, 鼓励人们努力学习,这对社会主义的极大益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79 页。) 。20 日,他在天津同样说:“我们过去是吃大锅饭,鼓励懒汉, 包括思想懒汉,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现在不能搞平均主义。毛主席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好的管理人员也应该待遇高一点,不合格的要刷下来,鼓励大家想办法。讲物质刺激,实际上就是要刺激。”(《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87 页。) 后来,这一观点发展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两个大局”的思想,实际上是社会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变。

其次,加强引进。邓小平在东北各地都谈到了引进,而最为集中的是在鞍钢:“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凡是引进的技术设备都应该是现代化的。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84 页。)

10 月10 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33 页。) 这一思想此后迅速发展为“对外开放”政策。

再次,重新考虑体制问题。邓小平在“北方谈话”中反复说道:“从总的状况来说, 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就这样。办一件事,人多了,转圈子。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总的说来,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76 页。)“企业管理,过去是苏联那一套,没有跳出那个圈子。那时候,苏联企业管理水平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后来我们学了那个东西, 有了那个东西比没有好。但现在连那个落后的东西也丢掉了,一片混乱。”(《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78 页。)“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独立思考,不合理的东西可以大胆改革,也要给他这个权。”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81 页。)总之一句话:“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84 页。) 当然,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邓小平当时想到的主要是扩大基层的自主权, 但是这一思想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多个领域改革”的基本政策。

以上可以看出,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北方谈话”中,邓小平就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命题,实现了破题。当然,邓小平此时的概括与“南方谈话”的概括相比,存在着显著区别。

(责编:吴思瑶、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