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同心同行:执着奋进忘流年

——记民盟吉林四平市委主委、吉林师范大学教授于鹏翔

2013年11月27日08: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于鹏翔(左)在进行满文化研究。
  资料照片

本期人物:

于鹏翔:民盟吉林省委常委、四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平市委主委,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满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1年被民盟中央评为全国优秀盟员。2013年4月,因直肠癌细胞多处扩散离世。

为了抢救满族文化遗产,他与时间赛跑

1981年,于鹏翔从吉林师范大学政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2月,任职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从此开始致力于满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与保护工作。

原生态文化习俗保存较好的地区,多偏远、闭塞。了解满族民俗或会说满语的人,年龄都已较大。这是一项艰苦寂寞、与时间赛跑的事业。

“沟深得大车难到,山高得没有信号,被少得五人四套,厕脏得难以下脚,炕硬得难以睡觉。”2007年春节,于鹏翔带队一头扎进辽东的大山沟半个多月,抢救了一大批满族萨满祭祀及丧葬习俗,感慨地写下了这首写实打油诗。

采古风、求古礼、探古迹、吃粗粮、睡土炕,这些年来,于鹏翔常带团队在春节等节日期间深入穷乡僻壤“摸爬滚打”,获得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珍宝:先后抢救了萨满文化、满族皇家祭祖习俗、汉军旗人祭祖续谱、满族丧礼、民间巫俗、关东大鼓、柞蚕文化等濒危文化遗产,录制了长达400多小时的音像资料,抢救八旗谱牒近1200份,整理孤本书近200本,抢救东北皮影两箱,影辞68部280卷,抢救收集满族民俗文物5000余件。如今,吉林师大“满族语言文化”已入围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之列,已建成满族文化六馆五室十二个分支基地。

目前,全国能够像于鹏翔这样进行满语教学的老师不过10人左右。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通过教学已培养满语方面的人才40多名。

即使在最后患病的4年中,他依然坚持工作。

病痛让他无法在椅子上坐太久,他就干脆从家里搬来一张行军床,躺在上面整理材料;肝脏部位时常会剧烈疼痛,他就用手使劲地顶压腰部,时间长了,关节上磨出了老茧;要化疗又要不影响教学,他就用晚上时间集中授课,学生们对他的病情大都不知情。“于老师上课的时候还是神采飞扬的,对我们依旧那么关心,要求也一样严格,看不出来重病在身。”

病中,于鹏翔曾书:“身虽弱,志未残,执着奋进忘流年。上苍当悯宏图愿,慷慨悲歌意更坚,长笑对青天!”

2013年春节后,于鹏翔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学生们去探望他。

面容消瘦,声音微弱,强撑病体,他情不自禁地又开始了“补课”。从下午一直说到晚上7点多。“我,还有太多的事情没做。等我的忌日,就把你们一年的学术成果告诉我吧……”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